Friday, September 29, 2006

圖片的煩惱

本想把兩本推介書的圖片放上blog,不知為何又做不到。

查過blog的說明,謂: 「當您上載一張圖片時,該圖片會根據您在上載表單中的選擇被重新取樣及調整大小。 這樣所佔的伺服器空間較少。 您可以將 300 MB 的伺服器空間都用來存放圖片。」

請問各位有識之士,這是否說,我放滿了300MB的照片,以後便不可以再上載照片呢?

說不定要重施故技,過十天半月,等時間過了,又神奇地可以UPLOAD照片了。這是我的蠢辦法。

印象遊戲‧三

美國前總統克林頓的「軍師」Dick Morris出過一本書「The New Prince」,講述如何在總統選戰贏得得傳媒戰。這本簡單而精警的小書,簡直應該做香港政客的教科書。

另一本教科書,應是前紐約市長朱利亞尼的「Leadership」,如果「The New Prince」是戰術,這一本就是心法,講述英明領導應有的素質。讀書時董建華還在位,每看一頁,都不禁興嘆:「如果董先生一早看過就好!」

再說曾蔭權的印象戰術,雖未至於超英趕美,但在保持良好曝光上,實在下了不少功夫。

隔幾個月,出訪國內各省市,順便見見領導人。隨團的一大群記者,每天要發新聞回香港。考察團或去三天,或去五天,那三至五天裏,既可遠離香港這是非之地,又有隨團記者的新聞,總佔上新聞一角。

每隔一個月,他的聲音在香港電台「香港家書」傳入大氣,第二天的新聞都會轉載。「放下身段」、「波係圓嘅」等等特首口頭禪傳頌一時,又熱鬧好一陣子。

每隔一、兩星期,曾蔭權會巡視政府部門,這些行程沒有記者跟隨,但新聞處不忘把照片發放給傳媒。無風無浪的和平日子,也見到他的身影。

每個月總有那麼一、兩次,與學生見面,向街坊問好。於是,我們看到他與年青人笑容滿臉的對談,而且談的都是沒有殺傷力的話題。

與時俱進的特首,自己還有個網頁「隨拍隨寫」。還記得他在新加坡為太太拍照嗎? 就是那部相機,拍下了外遊不少風光,順便在特首網頁開闢個人專欄,談風景、抒胸懷,又賺了民心。

Thursday, September 28, 2006

印象遊戲‧二

曾蔭權的形象大員何安達一次演講,談到如何提升老闆形象。

他說:「正如一個朋友,見得多,印象好些。不論好消息還是壞消息,市民見得多,印象總會好些。」

他舉出了美國總統的「媒體曝光率」為例,大約每天出現1-2分鐘。何安達任後,成功令老闆的曝光率超越小布殊,具體數字忘記了,大約2-3分鐘左右。

就以我記憶所及,曾蔭權果然每個月都佔上報章一角,而且與董建華時代不同,都是「正面」的新聞。例如書展向兒童講故事、對襲擊賢仔的兇手「人神共憤」、亞洲電視的訪問看錦鯉、「志雲飯局」…還有數之不盡的發言、致辭。以往不重視的學校發言、軟性訪問,現在都審慎地接受,贏得不少好感。

你還記得董陳配時代,他只是投閒置散,做清潔街道大隊長嗎?

Wednesday, September 27, 2006

印象遊戲‧一


特首曾蔭權在湖南快活地考察時,香港出現了一件奇事。

9月25日,中大亞太研究所的調查說,曾蔭權的支持度上升,大部分市民支持他連任。

9月26日,港大民意研究中心的調查說:「特首民意跌至上任以來的新低。」

連續兩天看到這麼矛盾的新聞,幾乎以為自己思覺失調。

新聞界有一句話:「the news is the message」,別天真地以為有「完全客觀、完全中立」這種神話。凡是新聞,都經人手寫作處理,不免滲入了當事人、編採人員的印象。簡單如統計數字,原本沒有特殊意義,加入了專家解釋,記者的演繹,便有天壤之別。

曾蔭權在中大調查的得分是66.6分,港大得分為63.6分。一個微升,一個微跌。兩個統計的數字其實相差不遠。不論升跌,都有六成以上市民支持。比起台灣一人一票選出的總統,只餘一成多的可憐支持度,還算很不錯。

Monday, September 25, 2006

男人‧衣服



為了拍攝宣傳片,服裝間同事拿來一大批衣服。

大伙兒等呀等的,原本晚上七點半到達的衣服,大約八點半才到。

導演、監制、攝影師一湧而上,連同形象顧問小姐,左拼右比,為出鏡的女兒家找衣服。

一生裏,頭一次看到男士這麼認真地看女裝,蔚為奇觀。

腦中忽想,他們平時與女朋友上街,也看得這麼認真嗎?

民主與腐敗


民主的台灣,有腐敗的總統。

民主的泰國,有貪污的總統,還有干政的軍人。

民主的匈牙利,有欺騙民眾的總理。

被人民喝倒采的領袖中,最「好」的就是一年內要下台的英國首相貝理雅,起碼沒有貪污。

民主路很漫長。我絕不相信一人一票就是民主,民主還要有廉潔、法治、平等、安定、人民素質。有了這些基礎,領袖才會在眾叛親離時,自願和平下台。

不太民主的香港,曾有一位順應民情下台的特首,但他沒有貪污、沒玩金權、沒沾女色。當他見到聰明睿智如貝理雅也難逃下台命運,也許心裏好過些。當我們沒有台灣那種領導人,我開始喜歡老好人董先生。

更重要是,原來我們的社會竟比得上英國: 廉潔、法治、平等、安定、人民素質高。

那麼,爭取民主,還等什麼呢?

Sunday, September 24, 2006

才子馬家輝‧四

馬家輝是研究李敖的專家。

既以李敖為師,料必想成為他這種才子。文章天才橫溢,性格敖桀不馴,剛勁遇險不屈,風流垂範天下。順帶一提,我對李敖的敬佩,來自「李敖的情書」。那種激情、浪漫、不顧一切,令人心折。浸於愛海的人讀了,一定寧願被情浪淹沒。

我更同情他的舊情人,連僅有的情書也被公開,實非始料所及。

但家輝,我告訴你,李敖一定很羡慕你。雖然形象上少了一些放蕩不覊。但幸福,比坎坷更令人神采飛揚。

所以梁文道說: 「現在的台灣評論家,沒人及得上馬家輝。他是最帥那一個!」

Saturday, September 23, 2006

才子馬家輝‧三



馬家輝與一般才子不同,雖然有很多「粉絲」,尤其是女性粉絲,他卻樂意讓大家知道他的美滿家庭與美麗女兒的逸事。

一個做了爸爸的才子,總會對下一代有萬般期望。恨不得把自己畢生修為,用內力輸送到孩子腦裏,好教他們青出於藍。

用他自己的話,馬才子的千金是「假洋鬼子」,英語比中文更流利。這不是說笑。她聰明跳脫,精靈更勝其父。自小已隨父母歷遊四海,寫得一手好文章,又長得清秀可愛。對文字的研究,比爸爸更早開始,日後必成大器。有這麼一個內外兼備的寶貝在家,馬才子可要擔心透了。不對,應該說,馬小姐的追求者,碰上一位才子爸爸,可糟糕透了。

你想看看馬小姐的相貌,這可要得馬爸爸的準許。我可以給你看看她的童年照,就是「愛戀無聲」封面上,把臉塞進喇叭的小女孩。現在,已經亭亭玉立。

Friday, September 22, 2006

才子馬家輝‧二



想了解一個人,可以看他的書,或請他喝酒。

我自從有了一輛汽車,怕酒後開車不穩,所以沒請過馬家輝喝酒,他的新書卻全都看了。馬家輝不但懂文學,原來對電影也深有研究,也是看了他的新書才知道。

文學,不是獨立的範疇,總會與其他藝術拉上關係。於是有些人喜歡音樂、有人愛研究建築、有人沉迷美術。馬家輝的文字,顯然與眼睛可見的場景分不開,字裏行間,似乎不是讀他的文字,而是看他帶來的亮麗瑰奇的種種人生。

尤其有趣的,是他形容少時在灣仔一帶,流連各大電影院的回憶,讀之彷如見到黑森森、冷冰冰、滿地蔗渣的影院。讀來會心微笑。

Wednesday, September 20, 2006

才子馬家輝‧一

曾經談及,心中有兩位才子。一位是梁文道,另一位才子,就是馬家輝。

與馬家輝的相識,確是有緣。

話說我去年出版了第一本書,出版社的編輯說:「我幫妳約了才子馬家輝,一起吃個飯,請他評價一下妳的書。」聽了,不禁嚇一大跳。

當時未見過馬家輝,只知他是青年文學奬得主、報紙文化版編輯、城市大學教授、作家、電台主持、時事評論員…反正所有與文化、政治、教育有關之事,都找得到馬家輝的身影,大名如雷貫耳。

到初次見面,更感驚奇。

我以為會見到一位「學者」: 中年、大肚皮、看得書太多而目光散煥、頭髮忘記修剪、永遠穿著十年前那套西裝…看到這裏,你應該猜到,他是上述「學者」的相反: 年青俊朗、沒有大肚皮、腰板挺直、精神抖擻、談笑風生而有見地、風度翩翩…
結果,一頓飯沒談多少新書的事,卻把天文地理、古今中外的題外話暢談良久。不得不感謝編輯的介紹,認識了這麼一位有趣的朋友。

煙圈中的台灣情


倒扁活動沒完沒了,電視台自然隨之評論報導一番。

昨晚剛做完台灣直播,今天就在飯堂碰到兩位對台灣再熟悉不過的人。

梁文道,香港出生,台灣長大,「三民主義」歌倒背如流,文化、省籍問題、華人身份,親歷蔣氏政權加上對毛澤東的研究,吸一口煙,吐出連串對政治與道德的感嘆。

馬家輝,香港出生,台灣完成大學,太太亦是台灣人,少年時對台灣留下最真純的愛。研究李敖、政治、文化,學貫中西,橫跨中、港、台學術領域。也吸一口煙,慨嘆阿扁的後勁不繼。

我碰巧走進他們的龍門陣,搭不上嘴,就在雪茄的香煙氤氳中拍幾張照片,聆聽高見。

Sunday, September 17, 2006

混亂中的主播

相比起來,「九一六」的挺扁群眾,太不和平。

尤叫我驚訝的,是挺扁群眾不由分說,跳上東森電視及中天電視在現場的主播台,擾亂直播。他們的理由是,這兩家電視台與國民黨有關,信不過他們的報導。

這處見到他們常識的貧乏。

顯然群眾不知道什麼叫「直播」。直播時段上去打斷訊號,上主播台手舞足蹈,只令醜態隨之傳揚四方。不講理、不文明的行為,令全台灣群眾都看到,豈不是自己的反宣傳嗎?

台上被群眾圍繞,被逼逃離現場的主播,心情也許與我一樣: 一方面擔心個人安危,更深刻的,應是對台灣公民水平淪喪的悲哀。坦白說,每個主播,都預期了會出混亂,也預期了可能出現霸佔主播台的場面,也想好應該怎樣解說。群眾這樣搗亂,只會令主播揚名,卻攻擊不了電視台。

不得不佩服施明德的遠見,一早教育倒扁群眾要「和平」。不和平起來,目標怎樣有理都變成無理取鬧,反而落得「乘亂鬧事」的口實,令行動冒污。

Friday, September 15, 2006

群眾的力量


9月15日晚上,看到台灣民眾冒雨遊行。
萬人空巷,隊伍沒有止境。
身在新聞中心,想起2003年7月1日的遊行。
兩者同樣震憾,
展現了人民能載舟、又能覆舟的意志。

冒著整天大兩,
只為了走這5.5公里路,表達意願。
執政者無論怎躲,
怎麼不聞不問不見,
都不得不懾於人民意志的力量。

祝願遊行和平進行,台灣人民成功。

Thursday, September 14, 2006

北京行‧五

故事還有下文。

回到香港,向父母匯報今次行程,又把照片用電腦詳細播放給他們看。

母親忽道:「不對,這不是我們的家。」
我問:「什麼?」
她說:「我們家是八道灣8號,不是6號。妳去錯地方了。」

世事真奇怪,竟然會出這樣的意外。

我反而高興起來,拿著父親仔細的手繪圖,不禁笑了。原本打算把那手繪地圖附上給大家看,但電腦又不知出了什麼問題,上載不了照片,無奈只能筆錄。

Tuesday, September 12, 2006

北京行‧四

終於找到故居。

回憶中優雅的四合院,現已變成大雜院。原本只住幾家人,現在住了十幾戶,四周破破爛爛,窄得不像話,掛滿了晾曬衣服。我在每家每戶的門口研究了好久,發現原來都是僭建物,從原本的屋子伸延出來,無水無電,全都另用管子伸出來。

精緻的瓦片、門框,都陳年失修,到了破爛邊沿。不如不見。

「回憶在心中最美,一看到現實,必定美夢破滅。」明報駐北京記者阮紀宏如是說。
只不過兩小時前,我們還一起吃午飯。聽了我興緻勃勃的尋根計劃,他誠懇地說:「我看,妳還是別去好,把最美的留在腦海不是更好嗎?」
當時我攪著杯中的檸檬茶,聽不下去。

到親眼看到故居淪為大雜院後,心中說不出的惆悵,自然而然想起他的話。

Sunday, September 10, 2006

北京行‧三

北京朋友說,不忙找舊居,應該趁星期天到郊外走走。所謂「郊外走走」,竟然去了北五環以外的農場摘鮮桃。

一行四輛小汽車,載著四家朋友,浩浩蕩蕩往農場出發。

走進農場,果然看到無際的樹林,枝上掛著香熟的桃子,伸手可及。剛好是桃熟時節,桃子比拳頭還大,幾乎像一個小蜜瓜。樹上任何果子都可以摘,摘下來用清水洗了,也不必削皮,邊摘邊吃,味道爽脆鮮甜,滿口桃汁。還有香菜(芫茜),在地裏芬芳四溢,拔一把出來,每束都用香菜莖綁起,可以放上兩、三天。

朋友是知識分子,以往曾經上山下鄉,到農村種過地。一走進桃園可樂了,指點著地下的葉子說:「這是蘿蔔、這是大葱、這是香菜…」還有栗子樹,結滿了像海膽般生刺的栗子。

忽生感慨。京城的中產階層都駕汽車、買樓房。此處既有五湖四海精英,又有蓬勃經濟發展,地大物博,充滿機會,香港人還能不向北望嗎?

Saturday, September 09, 2006

北京行‧二


到 了北京,驚覺京城變化之大。

我離開時,正值文化大革命尾聲,北京最中心的內城區百廢待興。馬路沒有像樣的柏油路,車一走過便飛沙走石。

現在坐車進城,見到寬闊魁宏的道路,壯麗的建築,精緻的史蹟,令我目定口呆。三十年不見,變化天翻地覆,直如港燦進大觀園。走在繁華的王府井大街,各國遊人肩摩踵接,燈光如晝。

當然,首都還有五湖四海的美食。朋友帶我到四川駐京辦的餐廳,是一間沒有招牌卻擠滿食客的地方。觥籌交錯,酒酣耳熱,品嘗麻辣熱香的四川味道。第一次吃了地道的「麻婆豆腐」,灑滿了花椒與豆瓣醬。很麻、很辣、很香。小小一盤麻婆豆腐,竟在北京嘗到最美味的。

Thursday, September 07, 2006

北京行‧一


這張照片,是童年在北京的四合院家中所攝。

腦海中的北京,就是四合院。從客廳一打開門,便可走出院子,看種滿一庭的向日葵。一去三十年,今天第二次返北京。忽發奇想,要找找以往的四合院,到底還在不在。

出發前,向父母仔細問了舊時地址,還畫了地圖,何處是大街,何處是胡同。父親說,門口有一顆很大的樹,很好找,背後是學校的灰牆。這個四合院分租給四家人,我們住在靠近門口的那一邊。

近鄉情怯,想到快要見到腦海的四合院,又是懷念、又是難以置信,滋味難以形容。

Tuesday, September 05, 2006

A小姐的啟示

對於勒索A小姐的先生,有同事說:
「唉,那疑犯真笨。」
「幹什麼勒索A小姐? 如果他把裸體片段賣給無良雜誌,保管平平安安收錢,怎會落得被警察控告的下場?」

他像諷刺、又似自嘲的說法,恰好反映了傳媒在社會的形象有多低。

正派報人從來不做的「買新聞」,現在幾乎變得理所當然。某些傳媒默許,市民覺得應該。除了通訊社或有版權的資料外,我絕不贊成買照片、買料、買訪問。但有傳媒不管三七二十一,報料有賞、兼可大吃大喝,套取獨家消息。如果問他消息怎樣得來,一句「保護消息來源」,就避得乾乾淨淨。

各位看吧,所謂「保障消息來源」,卻保障了不法之徒的偷拍勾當。遠者,令「東周刊」倒閉的封面女星裸照,現在仍找不到黑手。近者,女星後台更衣被偷拍,也可以保護消息來源為理由,不透露來源。這項守則,原本為保護政治人物不怕恐嚇,可以自由提出意見,現在卻用以保護淫穢不雅的消息。

A小姐事件的疑犯,勒索手法笨得可笑。但聽了同事的話,卻再也笑不出。

Monday, September 04, 2006

馬上與這種人分手

每天看新聞的觀眾,似乎不太懂汲取新聞的教訓,所以倫理慘案、罪案發生了又再發生。

深陷情網的你,如果伴侶是以下的人,請馬上與他分手。

1. 拍攝你的裸照、裸體錄像帶
2. 有暴力傾向,打你、父母、寵物、兒童、不認識的人
3. 有自毁傾向,動不動刺傷自己,要自殺尋死
4. 常向你及你家人借錢
5. 要求你紋身
6. 色情話題不離口
7. 爛賭
8. 酗酒
9. 經常說謊
10. 經常與你大吵大鬧
11. 只見到你的缺點,見不到你的優點
12. 不工作,要你供養
13. 同時有很多女朋友,常常換畫
14. 已結婚
15. 不肯與你結婚

再拖下去,只會浪費你的時間。一旦發生事故,更後悔終生。犯不著,犯不著。

Sunday, September 03, 2006

才子梁文道‧三

梁文道身兼「牛棚書院」院長,是有線電視、鳯凰衛視節目主持,也是多份報章專欄作家,更在本港及內地講學,被譽為中文大學歷來看書最多的人。

唉,一看這些介紹,便知他有多忙。所以,他是第一個叫我坐冷板櫈的人。

一天, 約了他午飯,我準時到了餐廳,他卻左等不來、右等也不來。一打電話,話筒竟然傳來「嘟…嘟…」長響的內地鈴聲。「對不起,現在深圳錄影,趕不及回香港,要改期再約。」他在電話那一頭說。另一次飯局,他電話中傳來沙啞的聲音:「對不起,今天病了,恐怕要改期。」

太忙的人真的很難見得到,為恐又坐冷板櫈,我不敢再約。反而他每次到有線錄影,總說下次一定記得,並認真地取出記事簿,叫我記下9月其中一天。嘿嘿,梁文道,立此存照,你下次一定要大破慳囊!

當然,作為他的讀者,更希望讀到他的著作。他的新書「弱水三千‧梁文道書話」是很不一樣的書評,內容有趣且見真性情。但他說,這只是他「出版」的第一本書,卻不是他的「第一本書」。

這麼珍之重之,遲遲不肯完稿付印,一定是心血結晶,令我引頸以待。我更好奇地想,到底,可以先吃上他一頓飯,還是先看到他的第一本書呢?

才子梁文道‧二

認識電視上熟悉的人,感覺有些奇怪。一方面高興緊張,似乎得見天外高人的金面; 另一方面放懷歡聚,有如遇上多年老友。

真正認識梁文道,是他成為商業電台一台台長之後。

當時,我為有線電視的主播發展方向攪盡腦汁,碰到他之後,向他請教鳯凰台及商台的經驗。於是,兩個人在dan ryan聲傳萬里笑聲瞭亮地好好地談了一次。從兩岸三地的新聞、主播,至公司管治、節目質素,滔滔不絕地講個不停。

他的真人,就如電視上一樣,思考敏捷,用字精闢,談文論政都分析入微,而且不會故弄玄虛。看他的文章,你覺得他讀破萬卷、關心家國。聽他說話,你覺得他辯思敏銳、能言會道。

我做電視新聞工作,文章寫得好的文人雅士見過不少,但文章既寫得好,聲音又圓渾兼言語力強的人,卻少之又少。始終,寫文章講究腦中的邏輯思考,談話卻講究場面控制及即時反應,一快一慢,全然不同。

Saturday, September 02, 2006

才子梁文道‧一

首次知道梁文道此人,是很多年前的事,當時應該是身在台灣,酒店房間播放著鳯凰電視台的節目「鏘鏘三人行」。

沒有太留意節目內容,聽著聽著,卻覺得三個主持見識廣博,風趣幽默,清淡半小時的政治時事,不但不悶,反而吸引得我目不轉睛,慢慢坐在電視前聽他們邊談邊笑,入神得動也不動。

三位主持以流利普通話對談,但一聽腔調就知道三人的出身。竇文濤來自北京、阮次山來自台灣、梁文道來自香港。這是首次留意到梁文道,覺得這位「香港代表」見多識廣,聰辯敏銳。

更奇怪的是,一個年青人,卻剪平頭裝戴黑框眼鏡,不走「慕容復」的瀟灑才子路線,別樹一格,印象特別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