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September 30, 2010

人生總有culture shock

晚上趕至飯局,朋友劈頭問:「約了7:30,怎會8:30才出現? 妳的時間觀念真奇怪!」
我連番抱歉:「對不起,做完手頭的事情才來,所以拖延了。」
「做甚麼事?」
問得好,做甚麼事? 這實在是令我culture shock的事。

還在新聞機構工作時,常要從厚厚的文件、諮詢報告中,找出一句話貫穿全書的重點,在一分鐘半的短時間撮要出來。有些像山中尋寶。

現在剛好相反,一句話就可以總結的事,反要長篇大論寫文章闡述,如果用尋寶的比喻,則是把寶物藏進深山,讓人慢慢找尋。當然,不可亂掘亂放,要有舖排、有理論,幾乎就像寫論文。

想像一下,平時說話、寫作都簡短的人,動輒要長篇大論,怎會做得快? 正如平時習慣寫論文的人,只能以一分半鐘總結一件事,怎會說得清楚?

剛才正是做「作家」,伏案苦思,才姍姍來遲。大家聽了,安慰道:「對呀,大機構就是如此,不寫文章不行。」「哈哈,這叫適應期。」「喝酒! 喝酒!」

馬上連盡三大杯。有朋友真好!

2 comments:

g said...

interesting insight

但我始終喜歡傳媒人個套,普遍來說,傳媒人寫的blog亦寧舍好睇d,用字靈活D,較有人味。反之,政府個d,文字十足十悶死人,同埋用字都很"neutral",久而久之,發覺明明識用的英文字,都因少用,而唔記得用,進而唔識用。如果文字代表一個人的思考框架,悶死的文字,無形中扼殺了一個人、一群體的創意,漸漸枯乾而死。這是一個每日掙扎於悶死人文字的中女告白。

wing said...

把標題叫做"cultural shock" 可見作者能把英文活用到出神入化之境地.不同行業有不同的寫作模式,英文好像叫做 "discour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