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開卷記樂.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開卷記樂. Show all posts

Wednesday, October 14, 2015

月入三萬的香港人



網上瘋傳一條短片,描述一位月入三萬元的香港青年,生活是如何艱苦。他原本買靚車、租私樓、付家用孝敬父母。

一旦結婚生子,情況即時大逆轉,要儲錢供樓,餐搵餐食餐餐清。他的愛車,當然要忍痛出售,每天只能慳住使,不復逍遙風光。這位本應是年輕才俊的朋友,大叫:「點解生活咁艱苦!」

其中一個印象深刻的留言,原文照錄如下:「每個月得嗰三萬現實不是好好使,佢一早都沒有訂立長遠投資計劃,未結婚前過度消費,咁早又未搵得多,搬乜鬼出去住,應該畀多啲家用同父母住,起碼食住雜費有數得計,一早已月月清,所以抵死!」

月賺三萬元,根據政府統計處的調查,在香港每100個人中,已是高踞第75至90位的高收入。關鍵是錢是否花得其所,買「必須」(must have)的東西?還是買「好但不必須」(nice to have)的東西?

其實,不論收入是三萬元還是多少,都要有投資計劃,最基本就是「儲蓄」。每月鐵定儲蓄,加上穩健投資,將來才有財務自由。

建議這位年輕才俊,讀讀暢銷理財書《有錢人想的和你不一樣》(Secrets of the Millionaire Mind),就知買靚車、租私樓和儲蓄致富有甚麼衝突。

Wednesday, September 30, 2015

國際間諜

找到一本七十多年前出版的書,乃意大利間諜萬斯白(Amleto Vespa)的傳記《日本在華的間諜活動》,書上介紹他的身分是「中國籍意大利人,國際間諜」。
這本書,不拍攝成電影實在可惜。這位間諜壇長青樹歷侍意大利、中國、日本三個「老闆」。

他首先為意大利打工,一九一六年開始,於遠東地區做情報工作。
後來,被東三省軍閥張作霖看中,力邀「跳槽」,於是投奔張作霖麾下調查國際間諜事務。
第三次轉工,則是張作霖被日本人炸死後,東北變天,東三省被日本人佔領成為「偽滿州國」,萬斯白被日軍強逼成為日本特務。
做間諜,為「主子」做事,當然有見不得光的事。他為日軍工作期間,經歴日軍在東三省的暴行,其血腥、兇殘之處,連這位國際間諜也看不過眼,屢次暗中透露情報給東北抗日義勇軍。
這名日軍眼中的「二五仔」,當然不容於日軍,於一九三六年逃至上海,一九三八年將此書寫成出版。此書一出,日軍震怒,最後他在一九四三年,於菲律賓被日軍殺害。
有時看電視劇,有一些「樣板戲」式的壞人,隨便打人兩下就算做壞事。其實,編劇想像不到的事情多的是,看完此書,可能編劇也憂鬱得睡不著覺。姦淫擄掠、包庇賣淫、大賣毒品、巧取豪奪、殺人如麻,惡行數之不絕。作者說:「我從前以為日本人是一個高尚博愛的民族,到這時才清楚地認識到這個可怕的現實。這一個野蠻民族,殘忍且毫無良知。」
人類的劣根性,在戰場原形畢露。戰爭有多可怕,看看你就知道。


Saturday, September 26, 2015

最會賺錢的窮人


      在台灣逛書店,看到一本名字充滿銅臭味的暢銷書《最會賺錢的窮人》,好奇一看,卻停不下來。封面上年輕貌美、身材嬌小的美少女,自稱「如果左眼幾乎全盲、又窮、又自卑、又自閉、又笨、又其貌不揚的我,都能克服一千萬個障礙,你沒有道理不會賺!」。

      真的嗎?這位看起來比地球上百分之九十的女生更漂亮動人的美少女張辰瑜,原來小時左眼幾乎全盲,又肥又醜,常被姐姐欺負,不受父母疼愛,讀書成績欠佳。小學時,母親炒 股票,連累全家負債纍纍。這樣一個「人生失敗組」的人,卻在二十多歲開設自己的公司、買樓,到三十歲時資產增至上億台幣。她怎麼做得到?
  書中的一個例子很能說明她的韌力。唸大學時,她的第一份兼職是在百貨公司櫃位賣指甲油,一瓶甲油四百二十元台幣(約一百港元),價錢不便宜。她為了拉生意,決定主動出擊,自己畫了可愛的指甲,站在電梯口和客人聊天,免費為客人塗甲油,和不同的人講不同的話題。結果,才第一個月,即成為全省幾十個甲油櫃位中的銷售冠軍!
  憑 死不認輸的精神,她其後不論推銷男裝、寫網絡文章、減肥美容、開設網上美容產品公司等,皆獲得奇 一般的成功。成功的原因,由她自己娓娓道來,其實並不神奇,就是目標明確,咬緊牙關,死不退縮,多動腦筋。
  很感謝她說的「如果連我也可以,你們一定也可以!」,每一天,都有解決不了的煩惱,我們真的出盡所有力氣解決嗎?還是等問題自己消失?
  看了這本書,心中充滿正能量,馬上跳起來,努力向夢想邁進。

Monday, August 31, 2015

你找得到這本書嗎?


上面這張圖片,是養和醫院創辦人李樹芬醫生在1964年的充滿張力的傳記《Hong Kong Surgeon》。

在二戰時日軍佔領的香港,他描述如何與日本人周旋,如何逃出香港,比電影還驚心動魄,加上引人入勝的流暢文筆,扣人心弦。內容充滿冒險與專注、勇氣與成功,當年以英語出版後,廣獲好評。

《亞力山大里亞市民報》(Alexanderia Town Talk):「1964年出版最具興緻之自傳之一」
《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 「可列為文學名著」
《芝加哥論壇報》(Chicago Tribune): 「吸引動人之作」
《紐約新聞報》(Reporter Dispatch N.Y.):「世界上醫師能自述其一生之事,鮮有能與李博士相比」
《倫敦泰晤士報》(The Times, London):「自傳中加倍成功之傑作」。


可惜,此書已經絕版,只能從朋友處借閱。

終戰七十年,若有人將中、英文重新出版,其驚心、華麗、凶險的冒程旅程,絕對比得上史提芬‧京的驚險小說,還可帶起香港史跡遊。

香港遍地都是寶,只是大家看不到。




燈柱掛鼠箱之謎

容許我繼續談李樹芬的傳記,書中記述的一些閒事,當時可能只是無關重要的細節,現在卻是歷史珍聞,趣味無窮。其中一節,談及清朝不注重公共衞生,全國向無專責衞生高官,至民國時方設衞生司長。


李樹芬擔任首任衞生司長時,全國鼠疫蔓延,自華北傳至華南。老鼠死後體溫降低,宿於其身的鼠蚤便會竄離四散,若行人被鼠蚤叮到足部,馬上會受感染,甚為危險。他將香港「燈柱掛鼠箱」做法帶至廣州,在街道電燈柱上掛一個「老鼠箱」,內有當時俗稱「臭水」的消毒藥水。巿民發現死鼠時,可用鐵鉗將之放入箱內。每箱均有記號,憑收集的死鼠,交由衞生部化驗即可知鼠疫菌的來源地,簡便有效。

以往偶有聽聞舊時的「老鼠箱」,但一直不明白為何放老鼠入箱,徒令細菌聚積,更添傳染風險。讀李樹芬傳記,方知老鼠箱不但收集死鼠,也盛有消毒藥水,以免傳播細菌,解開多年心中之謎。大樂!

香港奇人 - 李樹芬

晚上,你被雜亂的腳步聲驚醒,一開燈,看到暴徒在窗口持槍指嚇,怎辦好?


讀一本1965年的絕版書《香港外科醫生》,作者李樹芬醫生敘述其親身經歷,出現上面那個場景。李樹芬是香港的奇人,民初成為國民政府高官,擔任首屆衞生司長,但首項任務卻非搞衞生,而是「籌款」。由於國民政府新成立,在在需財,李樹芬臨危受命,回港籌錢,憑其人脈向殷商籌得六十萬元現款。

任務完成之際,暴徒得到風聲,晚上闖入他家,持槍指嚇。他反應神速,馬上熄燈,趁着一片漆黑匪徒看不清,翻身下床,潛進浴室,悄悄下樓,再越過十二呎高的圍牆逃走。而那筆巨款,早已暗中存入銀行,安然無事。

這是書中其中一段情節,還有很多高潮起伏的章節,比電影還戲劇化,波瀾萬丈。我常常說香港有很多值得拍成電影的人,這位「名醫神槍手政治家」正是其中一人。可惜此書已經絕版,如果有出版社將之復刻推出,實為讀者之福。

把鑽石收在最隱蔽之處

人有三衰六旺,遇危難逃亡之際,當然要帶盤川上路。此時,錢應收藏在何處?

看到一個很好的參考,就是不帶錢,帶鑽石,且要縫在內褲夾縫中。養和醫院首任院長李樹芬醫生,在日治時期逃離香港,就是這樣帶着十二顆藍鑽石逃亡。你會問,為甚麼不帶錢、不帶黃金?

當時香港的「軍票」,在外地等於廢紙,帶了也沒用。如帶黃金,戰時百物騰貴,通脹驚人,要帶上很多才夠,容易露出馬腳。

鑽石則小巧易攜,且別人難以想像一個堂堂大男人,竟會身懷鑽石逃亡。

十二顆藍鑽石,分別是四分三卡及半卡大小,易於變賣。這位外科醫生手工嫻熟,一針一綫地把鑽石縫好,隻身逃至中國的安全區,後轉往歐洲。

重讀李樹芬四十多年前出版的傳記《香港外科醫生》,比占士邦電影更驚險、更波瀾壯闊。

從中學了不少逃亡冷知識,例如要聲東擊西,出發前每天去馬場賭馬,令監視者以為自己玩物喪志。

更須苦練針綫手工,否則針孔百密一疏,鑽石從縫中掉出來時,則欲哭無淚了。

Sunday, December 18, 2011

從電牙刷到《大江東去》

醫管局的職員合作社貨品不算太多,但價錢實在驚喜! 最近找到新著數,Braun Oral B 的 Platonic 電動牙刷,大型藥房生活連鎖店賣$980左右,合作社只需$570左右。

馬上買一台回家,感覺像賺了$400元,很爽!

司徒華先生在《大江東去》,提及在教協合作社出售價廉物美的貨物,多年細心經營之下,為教協賺得不少現金,最後順利購入永久會所。薄利多銷的威力,實在不容小覷。

華叔不但有政治智慧,還有營商智慧,政、商雙管齊下,奠定長久的基礎。

醫管局合作社的負責人如果細讀華叔的《大江東去》,說不定會成為醫管局的cash cow。

Sunday, September 25, 2011

海底撈你學不會

在西安,朋友說:「下次去北京,記得去海底撈試試!」
「海底撈」奇怪的名字令我聯起起許留山的「芒果撈嘢」,問:「是甜品店嗎?」
朋友曰:「不是,是北京最火紅的火鍋店,上了《哈佛商業評論》中國版呢。」

《哈佛商業評論》,即Harvard Business Review是也,定期找一些商界成功案例,供哈佛商學院的尖子學生參考,案例都是真有其事,而且經過實地調查訪問,才可刊登。一家來自四川的火鍋店登上《評論》(此處說的只是中國版),與其他國際大企業平起平坐,不失為另一種國際認可。

正思考間,朋友說:「我在北京工作近十年了,最近去海底撈等位吃飯,他們免費送我搽指甲油的服務。」

火鍋店送塗甲油服務...豈不是等位等很久? 怎麼那麼風馬牛不相及的事也做得出? 不只這些,還有免費擦鞋服務。

奇也,奇也,於是用上了心,在書店找到這本書。

這是北京光華管理學院教授黃鐵鷹的著作,他以「海底撈」為案例,教授商學院的學生,並認為海底撈的成功其他人學不到,因為其成功不在「變態」的服務,而在海底撈獨有的由民工形成的企業文化。

在民工前仆後繼的中國,在不太注重服務質素的環境,才有這種異軍突起的成功。

感受最深者,還是全書總結強調的「管理不是科學,而是藝術。」書中說:「管理是藝術的根本原因在於: 管理最終是管人,沒有人就沒有管理,但人不是標準的零件,張三和李四不一樣,國有企業員工和民營企業員工是不同的人,"80後"的獨生子女和他們父母也不同,城巿員工和農民工對公平的感覺不可能一樣,美國僱員和中國僱員的成就感也肯定不同。」

讀後久久不忘。我不知道有十六年歷史的海底撈會否成功下去,但它本身的成功,代表了「尊重顧客、尊重員工」這簡單原則的徹底執行,會有驚人威力。

Monday, August 29, 2011

百年衣裳






閒逛書局,忽見一奇書,叫《百年衣裳》,闡述清朝至現代的衣裳演變,以服裝在美學與政治上的功能,闡述政治變化。




衣裳,不會講話,卻是眾目皆見,昭然若揭的因政治而改變的事實。此書論據堅實,富於美學趣味,談論歷史之中,有不少社會、政治的資料。歷史書其實可以很好看,這就是其中一本。



想起作家沈從文,以一位大作家之身,忽然埋頭於服裝歷史的鑽研之中,除了對服裝的興趣,不乏對當時文字創作動輒得咎,淪為政治論爭的厭惡。沈老與其花筆墨論戰,倒不如看看衣裳更樂了,最後成就了「一筆成就兩崑崙」的美譽,小說、服裝史皆成大家。

Monday, August 22, 2011

苦媽在書展




書展期間,悄悄往櫃台看銷售情況,書放在年青人小說旁邊,當然不及小說銷量好。




我話明是「苦媽」,遂苦中作樂,拿一本書合照,以資紀念。女兒則神秘地「做媒」,故意拿著我的書,大庭廣眾在其他讀者面前翻閱,作好看狀。



忽有一位男士問:「這是妳的女兒嗎?」

一問之下,作賊心虛,三人心臟嚇得亂跳,不知他是否以前見過面的朋友,還是拆破「做媒」假局,匆匆答應幾句,急急逃跑。

生死兩相安


整整一個月沒有寫BLOG,因為有了新的心靈寄托: 家庭。

變化,一點一滴地累積起來,在醫管局工作將近一年,接觸病人多了,比以往做新聞界時更覺得人生無常,活著的人,任何時間也可能倒下來,不得不珍惜眼前,看清人生裏甚麼最重要。

向你介紹《生死兩相安》,是善寧會出版的免費刊物,收集了三十七位不同人士經歷親友死亡的敍述。

不知何故,一邊看一邊流淚,看到最後,悲從中來。每人都有自己生離死別的故事,大都是含恨而別,言猶未盡,只有少數人豁達大度,笑著迎接未知的大限。

同事說:「有些病人不能平靜地去世,因為子女平時無暇盡孝,往往病者在醫院臨終時,才用盡一切方法拖延他的性命,豈不令病人更受折磨,更無尊嚴地走最後幾個月的人生?」

如果是我,我想怎麼走最後的路呢?

多與家人見面,多陪他們,其他的事仍在思考中...

Saturday, June 11, 2011

艾未未訪問五毛黨

明報「星期天生活」刊登了艾未未訪問國內五毛黨的節錄文章,就是國內的「網絡打手」,這是艾未未「被失踪」前的訪問稿。如果我們訕笑婦孺被「祈福黨」所騙,則網民也會被「五毛黨」所騙,甚麼年齡就有甚麼騙子,正是五十步笑百也。

感謝明報的報導,也感謝艾未未的訪問--當然還有勇於表白的被訪者,令我們知道所謂網絡輿論,是多麼不可信。

他們的工作是「把網友的思想引導到這個方向,或者是去模糊一下網友的焦點,還是去煽動一下網友的熱情等等。」

「需要很大的技巧,你必須隱藏自己的身分,並且不能寫得很官方,要寫很多不同風格的文章,有時候甚至自己跟自己對話,吵架,爭辯等。」

「在一個論壇裏其實有3種人是你要扮演的,一個是領導者,一個是追隨者,一個是旁觀者,也就是不明真相的群眾。」

「中國的網民其實挺傻的...他們很容易被煽動。我很容易控制他們,我想要他們怎樣,我稍微用一點心思就可以,很容易」

閱讀全文請到:
http://news.mingpao.com/20110612/vza1.htm

Sunday, May 15, 2011

哥哥,再見




二寶從圖書館借了《哥哥,再見》,大力推介,叫我一定要看。




這原是韓國的電視劇本,作者從自己姪兒身上取得靈感,把患癌小孩子一步一步的抗癌歷程,以及他家人艱辛的照顧重擔,改編成電視劇。劇中充滿病人及病者家庭的無奈、矛盾、困境,娓娓道來,感動無數韓國觀眾。




最近我接觸多了各種病症之事,感受尤深。一個人患病,不但他自己身體痛苦,默默照顧的人亦承受萬斤重擔,生活、心靈、經濟都大受影響,甚至自己也不支病倒,或者精神壓力太大而痛哭崩潰。




此書寫出了病人家屬的難處及無奈,比一般的小說更多了一層沉重的愁緒。

Thursday, February 10, 2011

富爸爸不等於好爸爸

有一天,一家人往油蔴地買東西,回來時路途不近又不遠,趁天氣清涼,索性在太陽下散步回家。

一路上,孩子們不以長路為苦,反而找出了很多樂趣,踏上樓梯玩平衡、認招牌上的字、看草、看樹、看天空,一邊走一邊講些日常生活的瑣碎話。

走了大半個小時,大家高興地談了大半個小時。忽然想,到底我上一次與孩子們這麼自由地談話是何時? 竟然想不起。

其後讀《再富,也不可富孩子》,作者有一個很好的見解。

他說,現代的爸爸都努力工作,希望掙很多錢讓子女過富足的生活,但「富爸爸不等於好爸爸」。好爸爸,是每天肯花一小時與孩子玩或談話的人。

我真要好好找出那一小時。

Monday, January 24, 2011

The Ghost

讀完天使送來的書,馬上打開「The Ghost」。兩書其實沒有關係,只因這本書買了很久,現在終有時間細讀。Ghost是中文「槍手」的意思,專門替名人寫講詞、傳記的作者之謂也。

這本小說講述一個名人傳記的「槍手」,受聘為一位前首相作傳,中間涉及不少政治陰謀,過程驚心動魄。

此書所以吸引,因為說的都是記者、新聞、政客、政治宣傳等事,正值今年區議會選舉與「超級區議員」相關,政壇奇事紛現,讀來很有現場感,正不眠不修地追讀。

遇見未知的自己

ANGEL送這本書給我時,才驚覺過去四個月,沒讀一本書!

宋朝學者黃庭堅云: 「士大夫三日不讀書,則義理不交於胸中,對鏡覺面目可憎,向人亦言語乏味。」你可以想像,我有多麼可憎,何等乏味,到了慘不忍睹的地步。

這本書的主調與「SECRET」及「牧羊人的奇幻之旅」很相似,闡述個人思想及意志的力量--後兩本其實寫得更好。但久旱逢甘露,感謝ANGEL把書送進我的生活,妳真是上帝派來的天使,於是,我又開始讀書了。

Sunday, December 12, 2010

小子簽大名

星期六,回公司加班,因為家裏無人看管小兒子,只好帶他一起去。

他見我在電腦前工作,也好整以暇,拿起紙筆寫文件,寫了很多高深莫測的字,說道:「你看我簽名!」

果然簽完一個又一個,一個名比一個多筆劃,越寫越複雜,嘆為觀止。

工作完畢,問他:「你的簽名,可以送給我嗎?」

他點點頭,於是將小寶簽的大名釘在牆上。小寶的塗鴉,與查良鏞先生的墨寶共處一室,雅俗共存。

Monday, November 01, 2010

宇宙的力量

坐在starbucks,開著電腦,等著日本作者和仁廉夫,思考一天之內發生的奇事。

我很想與和仁見面,因為正在翻譯他的著作《香港》,只要澄清一些小節,就可付印。可是他人在日本,我身在香港,不能說見就見。

然後,奇妙的事發生了。

一位久未謀面的朋友昨晚忽然寄來電郵,內容大約說: 「和仁先生,感謝出席本校講座。」這封電郵,也抄送了給我。

想著和仁之時,他竟從天而降,自己來了香港,而且由想像不到的人以想像不到的方式提示我。這不是奇緣是甚麼?

一打電話,果然找著和仁,他笑道:「明天一早飛回日本,今晚在咖啡室一起討論吧。」

於是,我帶了電腦與文稿,在咖啡室等候,心中嘖嘖稱奇。有生以來,從沒試過這麼具體地「心想事成」,實在令人疑幻疑真。Paulo Coelho 說:「當你渴望一件事,整個宇宙會合力成全你。」 (When you want something, all the universe conspires in helping you to achieve it.)

我唯一可說的,就是感謝宇宙的力量。

Friday, October 29, 2010

《一人一故事》加印第三版!


好消息,《一人一故事》加印第三版了! 不同場合都有人提及這本書,有人說:「$98一本書,看141個故事,平均少於七毛錢一個,抵睇!」
有人說:「報紙專欄常有提及這本書,卻很難在書店買到。」
一聽之下,心中暗喜。對不起,真是比較難買到,因為在新聞界及教育界的反應不錯,有人大批預訂,一印好就分發出去,所以發往書店的數目稍為少一些。

大家一開始時那個似乎遙不可及的想法,竟然得到那麼多人認同,實在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