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May 30, 2009

放棄機會,後悔莫及

前幾天有一條新聞,新聞同業看了一定頓足感嘆!

1972年導致美國前總統尼克遜下台的「水門事件」,原來並非《華盛頓郵報》記者獨得,兩名《紐約時報》前記者及編輯,原來更早收到風,卻沒有跟進。

《紐時》前記者史密斯在華盛頓與聯邦調查局(FBI)代理局長格雷午餐,獲悉「水門事件」的爆炸性內情,他立即奔回《紐時》華盛頓分部,並將事件轉述給編輯費爾普斯,後者則用筆及錄音帶記下資料。

那麼,為甚麼大好消息白白放下不報,讓《華盛頓郵報》獨得先機?

原來當日恰好是史密斯最後一日在該報任職,以為把事件交待給編輯就萬事大吉。不料編輯費爾普斯則為了共和黨全國大會,到阿拉斯加出差一個月。這件爆炸性新聞就埋在筆記堆裏,說不定忘記了。

《紐時》埋沒此事,《華郵》的記者卻鍥而不捨,找到線人「深喉」,才令「水門事件」曝光,震撼全國。

事隔多年,現年89歲的費爾普斯在回憶錄中,首次披露這段往事。雖然書中受訪的昔日同事,均稱從不知道費爾普斯有這批資料存在,但我相信一定是真的。你看他,記著此事三十多年不能釋懷,就知他有多麼悔恨!

做新聞往往如此,表面看來沒甚麼的小事,如不跟進又怕失去先機,如果跟進,則每天多如繁星的「小新聞」會做得眼花繚亂。可是,費爾斯的故事教訓我們,千萬別放棄小事,一旦放棄,那件小事在別人手裏可能成為大新聞,後悔莫及呀!

又吃大蝦

一個月內第三次往辣椒會,這次帶了大舅舅及大舅母一起嚐大蝦。

大舅舅雖屆退休之齡,但與時並進,常常上網看我的blog,他問:「辣椒會在甚麼地方?」

何必問? 找個星期六,一起去吃就成了!

Friday, May 29, 2009

三歲小亡魂

一個三歲男童,被精神病男人亂刀斬死,目擊者向記者說的情況,令人心裏很難過。

「斬得刀也拿不出來」、「斬完又斬」、「真恐怖」。

稚子何辜,在遊樂場玩耍竟也淪為刀下亡魂,我為可憐的孩子難過。

希望他在天之靈安息。

Thursday, May 28, 2009

文化大轉移

我發現自己變了,變得更像小學生。

最近看的三部電影是「青春高校」、「怪誕隨意門」(頗恐怖的卡通片)、「反斗奇兵」。

床前的書是「阿呢茶餐廳」、「老夫子」、「三字經」(教孩子真正的「三字經」是甚麼)。

上facebook玩pet society。

孩子們發現了facebook,又發現有好玩的遊戲,熱情推介道:「你上班如果累了,可以上網玩pet society!」嗯...女兒教媽媽忙中偷閒,雖親切卻有些政治不正確。

更怕的是,如不幸被人見到我偷偷玩pet society...顏面不存...

高跟鞋與雞尾酒會

就是這雙4吋高跟鞋! 以往在三萬尺的新聞部跑來跑去,如不幸失足,受傷不能出鏡則累己累人,所以從不穿太高的鞋。

現在每天坐著不動, 當然可以穿高得要幾乎摔死的鞋,反正真正走路的時間只佔1%。

可是,穿上新鞋往美國總領事酒會那一天,傾盤大雨,走在濕滑大理石上已比滑冰更難控制,然後拿著酒杯,站著與不同的人談天說地,腳趾漸麻痺,雙腳重心時而左移,時而右傾,左右交換,或伸直或微彎,換了不同姿勢活動筋骨。大約一小時後,前面十隻腳趾已經失去感覺,腳眼痠軟、膝蓋「咔咔」作響。

急急告辭後,舉步維艱地從官邸至地鐵站,下樓梯至月台,站著過幾個站又上樓梯,還要再轉車回家...快要殘廢,整晚不斷在家裏「拉筋」。

應該要有坐著的雞尾酒會。

Saturday, May 23, 2009

$500一雙芭蕾舞鞋

芭蕾舞表演的場刊夾著一張呼籲捐款的單張,上面這麼說:

「您知道一對足尖鞋在舞蹈員每場表演落力演出後,往往須即時更換,而一足尖鞋的成本為港幣$500?每一名香港芭蕾舞團的首席舞蹈員每月平均耗損最少八對足尖鞋,才能避免她們的足部受到損傷,並保持在最佳狀態。您能否想像我們為43名芭蕾舞蹈員購買足尖鞋所需的費用?」

我曾短時間學芭蕾舞,對於足尖鞋「非人性」之處,有些感慨。

鞋面以絹製,足尖以特殊的膠水把布一層層黏起來,硬硬的可以承托重量,但多跳幾次就變軟,不足再承托重量,而且絹布破裂,必須更換。以足尖鞋跳舞一年,要花天文數字的錢。我不明白,現在科技昌明,為甚麼還要用絹造鞋,難道不能用特殊軟膠之類? 起碼可以用得久些吧。

至於腳趾,簡直是重創。腳尖原本不是用以跳足尖舞,跳久了,則腳趾尖破皮、流血、生厚厚的硬皮,腳甲疼痛脫落。如果你認識漂亮的芭蕾舞家,最好別看她的腳趾。

編舞家王新鵬



編舞家,就像編劇,把芭蕾舞表演的每一個舞步寫出來。

加上出色的音樂,還有出色的舞蹈員,才是出色的表演。

香港芭蕾舞團有個精彩的製作「galaxy」,集合世界著名的芭蕾舞團同台演出,令人看得得眉飛色舞。中場休息時,竟遇到世界著名的編舞家王新鵬。他在2000年與張藝謀合作了舞劇「大紅燈籠高高掛」之後,在歐洲大獲好評,現於德國芭蕾舞團任藝術總監。

於是大著膽子,冒眛地請他合照。

想起已故植村秀先生關於「美」的看法:「美是一種感覺,多看書、多逛美術館,多接近美的人,才能令自己也有美的氣質。」

Thursday, May 21, 2009

Chili Club 的燒大蝦

灣仔辣椒會的燒蝦很有名--真是巨大的蝦!

為免你不相信,我故意把叉放在旁邊比較,這是吃正餐的大叉,不是小的水果叉,相比之下,大蝦拉長後比叉更長。大蝦熱辣燙手,一邊吹一邊吃,真美味!

知道丈夫喜歡吃蝦,馬上帶他再吃一遍。

Sunday, May 17, 2009

另起爐灶建國際金融中心

正當香港人的眼球跟隨立法會議員訪粵,華北的上海卻舉行了一個規模盛大、官商雲集的大型論壇--「陸家嘴論壇」。這麼多政經猛人出現,因為大家都認為上海遲早是金融中心,爭著觀望官方政策口徑。

我常常把上海與香港比較,有朋友說我潑香港冷水,又認為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不必國家欽點。

各位香港巿民,我無意令大家不快,今天的《信報》社評有更悲觀的說法,以「另起爐灶建國際金融中心的原因」為題,從金融、政治兩方面分析,認為香港的地位在2020年後地位隨時不保,摘錄如下:

「......首先,這場競爭並不公平;中國任何一個城市要冒起成為國際金融中心,處理人民幣業務是首要條件,當人民幣成為國際流通及儲備貨幣之後,任何城市擔當處理人民幣的結算、風險管理等的樞紐,其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才能得以確立;中央政府既已公開指定上海擔當這個角色,意味政策傾斜將會由上海處理大部分人民幣業務,香港在這方面既無權參與決策,也沒有辦法扭轉事實,試問在這種情況下,金融中心誰勝誰負不是早已可料嗎?上海要建成中國唯一的國際金融中心的決策,到底會對香港造成什麼影響? 」

「其次,從政治風險及金融安全考量,中央政府都有自行建立國際金融中心、減低對香港依賴的「誘因」,因為自九七回歸以來,北京雖然用盡各種方法解決香港的政改問題,務求令特區政府逐步邁向北京心目中「以愛國愛港者為治港主體」的理想狀況,可惜事與願違,香港政改不但沒有朝北京願見的方向走,反而先後因董建華提早下台,曾蔭權從強勢走向弱勢的影響,特區內部無法凝聚出未來政制的共識......二○一七年如何普選仍沒有半點眉目,二○一二也極可能原地踏步,屆時香港人不滿,全面普選對北京來說風險也就更大;面對無法克服的困難,北京必會盤算在最壞情況下如何可以在香港開放普選而大陸的「損失」又可減至最低?過去香港是內地唯一窗口,對外貿易、引入國外資金和技術、航運物流等等,幾乎全部經香港包辦,但經過三十年發展,大陸在對外經濟方面已跟國外完全接通,而且在基建上更超過香港的規模,唯一仍然要「靠」香港的,就只剩金融業。試想,如果上海在二○二○年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絕大部分人民幣業務、融資以及資本市場交易都可以在上海進行,香港局勢即使失控,北京也毋須擔心金融市場會受到衝擊......」

我家大廚‧巧古力蛋糕

又是放假,我們齊齊弄巧克力蛋糕。

這個蛋糕只是買外面調好的蛋糕粉,上面灑上巧克力粉便成。味道不錯,但蛋糕太乾,如能弄得「濕」一些,會更有口感。

又是半島酒店

還記得我曾混進半島酒店,找當年簽署投降協議的房間嗎?

機緣巧合,在一個座談會遇上半島酒店的CEO、公關大員及總經理。我把這次事件和盤托出,他們聽了大笑(不知心中有沒有罵我?),邀請道:「下次想來的話,光明正大進來好了,為妳安排。」

總經理笑道:「我們正計劃搞考古導賞團,要考慮把這個房間也放進行程。」

我放下心頭大石,希望日後人人都可以參觀。只是,不知道這個考古導賞團何時才啟動。

Wednesday, May 13, 2009

深圳+香港=「五個中心」

《21世紀經濟導報》頭條,有消息指國務院通過,讓「深港地區」成為金融中心、物流中心、貿易中心、創新中心和國際文化創意產業中心「五個中心」。

我看到消息,再找其他網上新聞,都是轉載《21世紀》,說深圳提交的《深圳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總體方案》獲批,令「深港地區」與上海分庭抗禮,成為南、北兩個金融中心。

新華社及中央電視台都沒有這一條消息。看來,是有關人士急不及待,想快些曝光。

我也很好奇,到底把香港歸進了「深港中心」,並由深圳向中央提出,到底香港政府參與了多少。

對香港來說,能與深圳互相補足,當然是好消息。但事件由深圳主導,香港停滯等待,連吹風吹了很久的人民幣結算中心仍然未有下文,引以自豪的「國際金融中心」也要與深圳分享,看來,應該很不是味道。

我會等國務院正式公布,看看詳情。香港,加油呀!

ART HK 09

參加ART HK 09 展覽的開幕展,就像去了遊樂場,展品千奇百怪,不乏調侃現實的作品,看得很高興。譬如這個背上滿是香檳杯「拔火罐」的胖子雕塑。
看似壓扁了的兩個站立人像,以為平面卻是立體,令人不得不湊近研究扁了的五官四肢。這個女性金屬雕塑,一半如真人、另一半見到內臟,充滿冰冷科技與血肉的對照。
藝術其實很貼近生活,還有來自兒童塗鴉、卡通片、牛仔褲的作品,不會高不可攀,傳統的油畫、水墨較少--參展畫廊都把最特別的珍藏拿出來了。

Friday, May 08, 2009

我的好去處‧yagura


一向喜歡吃日本菜,所以喜歡到處試新店。在佐敦逸東酒店地庫的yagura,價錢不太貴,串燒不錯,但水準不太穩定,有時很好,有時則不太滿意。
勝在離家裏近,吃完了回家,還有空游個晚泳,減減肥。

「我一定再住維景酒店!」

灣仔維景酒店解封了。

終於解困的住客們,離開時依依不捨,面帶笑容,大家擁抱話別,與其說他們被困,倒不如說過了難忘的旅程。

他們的臨別贈言,對擅於批評政府的香港人,十分難以想像:「我一定再住維景酒店!」、「I love HK」、「非凡的旅程!」、「我們感情增進不少」...

印象最深的,是第一天憤憤不平的韓國商人,離開時卻笑著熱情打招呼,唱一曲《阿里朗》贈別。

平時,太匆匆、太多時間表、太多目標。當一切都打亂了,反能靜下心來隨遇而安,欣賞一下萍水相逢的旅客,認識一下素眛生平的職員。大家共同進退,友情漸長。

我開始羡慕這些被隔離的旅客。說實在的,人生能有多少突發又平安的旅程,完了再送300個朋 友?

Thursday, May 07, 2009

周立波與溫家寶

今天星島日報,有上海楝篤笑大師周立波模仿溫家寶的報導。

上網一看,果然絕妙,笑破肚皮。在國內的政治環境下調侃領導人,說些甚麼、怎麼說,真是藝術。

礙於版權,我不能在此轉載任何畫面,但你上網找一找吧,一定找得到!

網上報紙將要收費,這是媒體的出路嗎?

今天有一則新聞,只是小新聞,大家未必注意到。

傳媒大亨梅鐸(Rupert Murdoch)表示,免費瀏覽新聞網的日子將會過去,宣布旗下新聞集團的報章網站一年內開始收費,他直言要致力修理已經「失靈」的商業模式。他旗下的網上報紙包括《華爾街日報》、《泰晤士報》、《星期日泰晤士報》、《太陽報》和《世界新聞報》等。

經濟衰退加上網路資訊威脅,廣告收入每下愈況。 今年2月,美國包括「費城詢問報」(Philadelphia Inquirer)在內的20幾家美國報紙,陸續向法院提出破產保護,時代雜誌(TIME)也有文章呼籲不能讓人免費瀏覽新聞,這只會令新聞為爭取廣告收益,不斷追隨觀眾喜好而失去獨立性。

今天見到梅鐸出手,雖然未知結果好壞,但始終是一個新變化。

我現在也每天上網看各種各樣免費新聞,很喜歡這些方便而免費的資訊,但我更希望有一個可持續的經營模式,讓這些好資訊不會因為收支失衡而結業。
好新聞、好評論,要有好的人才撰寫,可是網上廣告仍未成為強而有力的收入來源,更不足令新聞機構保留人才。目前免費瀏覽、百花齊放的局面,很多是以傳統印刷媒體資助網上媒體,才能生存,如果單靠網上廣告,則未必能自負盈虧。
所以,我願意為網上的好新聞付款。

Sunday, May 03, 2009

總統們上網了,傳統媒體快醒醒!

今天南華早報一 篇專欄文章,道出了傳統媒體的困境,有如暮鼓晨鐘。

文章是《華盛頓郵報》專欄作家Jim Hoagland所寫,他說,美國總統奧巴馬是網絡積極分子,白宮專責為他管理facebook、twitter、youtube及其他社交網絡的的長官,是一位三十歲的年青人。奧巴馬向伊朗民眾發放youtube畫面,吸引了500,000人點擊,德黑蘭政府幾乎招架不住。

法國總統薩爾科齊也甚為先進,他也有專人負責更新網上資訊--包括他的blog,負責人是一位35歲的年輕副部長。
他們除了用一般新聞發布,更跨過重重官僚架構,直接與網民溝通。這位副部長說:「政府與政黨不可重蹈唱片公司及報紙的覆轍--自己舒服地睡覺,顧客們卻上網找娛樂和資訊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