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May 26, 2010

從CEPA想到我父母已逝的青春

今天中港兩地簽署CEPA第七份補充協議,香港醫生可以到內地執業了。新聞稿指:

「12類香港法定註冊醫療衛生專業人員(醫生、中醫、牙醫、藥劑師、護士、助產士、醫務化驗師、職業治療師、視光師、放射技師、物理治療師和脊醫)可到內地短期執業。」

我看至此,傷心得想哭。

家父與家母都是醫生,不過,是近五十年前在北京醫學院畢業,只懂講中文、以中文看病、寫中文病歷的醫生。

他們三十多歲來香港,沒有任何技能,只好在家裏行醫,曾遭人誣告而被警察抓、被嫖客騷擾、被親朋戚友背後說「無牌醫生」...

他們嘗試考香港醫生牌照,但你可以想像,兩個三十多歲才開始學英文的人,還要照顧兩個年幼子女,怎能啃得下全身幾百根骨頭、無數內臟、肌肉都是英文或拉丁文的醫學典籍呢?

甚至,我作為他們的子女,不知他們的苦衷,有一段時間很不喜歡自己的父母,以為他們「無牌」,不懂英文「沒有文化」...直到我成為記者,懂得獨立思考後,才懂得問:「為甚麼為華人看病要寫英文病歷?」

最近,與一位醫療界人士談話,提起此事,他笑道:「香港醫療界是最保守的團體,考牌那麼困難,就是想阻止外國醫生分一杯羹! 連美國醫生也休想考得到!」

他說的時候,我心中流淚。

現在,香港已經回歸,CEPA開始實施,香港醫生可以往內地行醫,不久的將來,相信內地醫生也可以到香港執業。

我想到我天真的父母,竟以為靠自己,就可以打破政治、種族、文化、歷史、地域、利益的阻礙,以為可以養家活兒! 所謂讀書、所謂考試,原來是利益集團壟斷的掩眼法。

各位,對不起,CEPA上一份協議時,我已表達過我的難過。到了今次,我仍然很難過...

8 comments:

Anonymous said...

香港的醫生界是高度壟斷的利益集團, 收入遠高於外國的同行.

Anonymous said...

仲有千方百計抵抗中醫,阻止其壯大

但得罪講句,你文中反映年你中學年代的一般通病--越成績好的對教科書外的世界越無知.

wing said...

“他們三十多歲來香港,沒有任何技能,只好在家裏行醫,曾被警察抓、被嫖客騷擾 . . . 被歸類為幫無知少女墮胎的無良醫生 . . . 我想到我天真的父母,竟以為靠自己,就可以打破政治、種族、文化、歷史、地域、利益的阻礙.” 這是一個發生在大時代無數感人故事的其中一個. 今天, CEPA對一些人來說是遲來的春天. 但是否會引出雙嬴之局, 亦有待觀察. 回望張女士的雙親是知識份子, 在祖國應該是前途無量, 正當盛年, 但仍決定離開祖國跑到洋人的殖民地找生活, 相信曾花了不少心思, 付出了不少犧牲和代價. 我相信他們的在其中一個目的, 是給第二代一個相對穩定, 公平, 自由的生活環境. 現在張女士事業有成, 亦算是一種對父母和社會的回報, 不用太自咎吧.

Leo said...

看完你這篇文章我思想了很久, 想著妳的父母為何離開北京? 如果無計錯他們是60年代離開北京到香港來, 當時是大躍進失敗或文革 開始時期, 兩件事情都有足夠理由支持離開. 退一萬步諗, 當時他們可能最重要的是保住自己條命,往後的路見步行步,至於他們是不是天真,我覺得你可以轉個角度諗,他們是樂觀,只有樂觀的人才可以面對一個完全不利自己的環境時生存下去,我相信到今天他們見到自己兒女的成就時,回望過去日子他們沒有選錯路.

Anonymous said...

妳父母選擇了在香港這相對自由的土地,讓孩子茁壯成長,今天如願以償了,妳又何須難過。全世界政府都有保護主義,要別人開放的同時,自己也要開放,視乎利害得失而決定。

Anonymous said...

大約十幾年前,我和教會幾位弟兄一同去九龍塘的「中國神學研究院」,為教會的一位牧師搬遷辦公室。我們為牧師搬遷好辦公室後,由一位弟兄負責駕車,順道往浸會醫院接載一位姊妹然後﹐一同回去教會(那位姊妹是浸會醫院的護士)。

當那位弟兄的車駛入浸會醫院的停車場,我真的目瞪口呆了。停車場上大部分車子,不是平治、就是寶馬、積架、法拉利等歐洲名車。由此可見,香港的「名醫」富有的程度。若果香港的醫療界是自由競爭市場,恐怕不會有十幾年前我看見的「莊觀」場面。

利益在自己手上,何來會拱手相讓?曾先生還說要將醫療發展為香港的「優質產業」。曾先生不提倡醫德、贈醫施藥等美德已經使人難堪,竟然還要將醫療界這個利益集團「加倍企業化」,分明就是要在苦痛纏身的病人身上更要大刮一筆。那才真是可恥!

最後一句話︰

前塵往事如煙去,
天涯未盡猶可望。

LEO

Anonymous said...

要化為優質產業的不單止醫療,還有教育。閣下若非名流巨賈,高官權貴,能自費或享用津貼送子女放洋或入名校,便祇好讓子女當填鴨或白老鼠了。

Anonymous said...

「巨龍蒙塵前路茫,
落戶香城偏隅安,
三旬折騰鵠志屈,
子孫幸結慰梓桑。」

世界人口幾十億,人人都只是幾十億分之一,猶如歷史長河中片片水花。含恨之事,人皆有之,相信 張女士之高堂亦無例外。光陰已逝,欲追回者,難哉。猶得 張女士記掛雙親,為雙親抱不平,得孝女若此,如願足矣。無論往事能否如煙去,今天且盡今天之歡,讓 貴高堂多過一天快樂日子,相信兩老已老懷大慰矣。

L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