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uly 21, 2010

好讀書,只圖好看,不求甚解

書展前夕,參加了閱讀大使畢業禮,與同學們分享我的閱讀歷程。

我讀書沒有特別心得,只貪圖好看,故事情節好看、圖畫好看、作者的文筆好看...不求甚解,也不求「有用」,最早的啟蒙讀物是「叮噹」漫畫和「小甜甜」漫畫。
其後,讀書速度快了,覺得圖畫書太快看完,開始看多些文字的短篇故事,如中國民間故事集、安徒生童話集,目的也只為了好看--在最短時間看最多好看的故事。

長大些,讀書速度又快了,短篇故事太快看完,轉攻小說,倪匡、亦舒的小說不離手。初中時代情竇初開,故事主角的纏綿愛意,令我錯誤地以為自己懂得很多愛情...

後來,看得更快了,一本小說太快讀完,開始啃長篇小說,如張愛玲的「半生緣」、金庸武俠小說,好奇心起,會試探性看看紅樓夢、史記、西遊記等千古傳頌的名著到底是甚麼。

到了高中,不但好奇,而且好勝,除了啃古典名著,也會讀英文小說原文,如阿嘉莎‧克莉斯蒂的偵探小說、1984、咆哮山莊等。其實未必每一個英文字都明白,但看小說又不是考試,只要好看,才不管明白不明白。正如前幾年追看的harry potter,對於caldron、house elfs等本來不太了解,反正追看下去就是了。

至工作時才「認真讀書」,讀書從享樂變成責任,熟讀基本法、施政報告、財政預算案、諮詢文件等複雜且枯燥的文件,還要每天研讀新聞,務必將重點記得分明,不可以「不求甚解」,而是字字必解。工餘有空,才讀讀閒書,讓腦子亂轉。

現在,除了讀書,也有寫作,形成一個「閱讀-->思考-->寫作」的循環。無奈寫作速度超慢,有如蝸牛爬行,辛苦耕耘了千言萬語,看看不滿意,又刪去重寫。

這次書展,除了與一百四十位記者合著的《一人一故事》之外,沒有其他作品,看著其他朋友興緻勃勃地交出自己的「作文試卷」,我也想盡快快完成手上的翻譯及小說。

希望不必等到明年書展,就能交卷。

Thursday, July 15, 2010

電話恐懼症

最近很害怕聽電話,每當見到沒有來電顯示或不熟悉的號碼,內心皆掙扎一番才接聽。

對方:「請問是張小姐嗎?」
我:「是。」
對方:「我是xx銀行/ xx財務/ xx減肥中心,有優惠俾你...」
我:「我不借錢/ 不減肥,唔駛!」收線。

一天總不幸地有兩、三通這種銷售電話,不得不對銷售員狠心,對方還沒說完便收線,以節省自己的寶貴時間。

有新聞指八達通公司將客戶資料交給其他公司使用,其實何止八達通? 我懷疑自己在銀行的資料,被轉移至銀行的保險公司,又轉移至相關的財務顧問。參加fitness club的資料,又在中心結業後不知被轉移至何處,怎有得追? 有時在時裝店、鞋店,又被聲稱送優惠咭,留下了少許個人資料,又收到無盡的宣傳電話,不勝其煩。

我會申請一個新電話號碼,以後所有銀行、保險、健康中心、美食優惠咭之類的申請,一概用新號碼,則所有人會自動打去新電話,我一概不聽便可。哈哈!

Saturday, July 10, 2010

讀《一人一故事》的十個理由

1. 新聞界的傳奇人物、江湖前輩、年青新人,說出心中最難忘的故事。
2. 揭露社會矛盾的記者,也會面對道德掙扎。
3. 成功奪得頭條新聞,靠運氣,更靠想意不到的小準備。
4. 記者自揭往事,披露尷尬的失敗及教訓。

5. 還未知道誰是誰? 認識各大媒體記者另一面的最好機會。
6. 長留記者腦海的,竟是這些人。
7. 著名新聞事件,背後不為人知的情節。
8. 記者似乎「通識」世事,有何秘訣?
9. 外表冷靜的記者,甚麼時候動了真情?
10. 透過小故事,看到平淡中的真理。

Friday, July 09, 2010

《一人一故事》


《一人一故事》打破新聞界紀錄,集合141位新聞從業員,將他們最難忘的故事滙集成書。《一人一故事》也可能打破了香港出版界紀錄,是歷來最多作者合著的作品。 我有幸是其中一位編輯,懷著感謝的心,看著這本書從腦海中的構思,逐漸成形,變為一本看得到、摸得著、翻得開的書。

記者是一種很特別的生物,他們真誠、熱情,不論甚麼人的話匣子都打得開,從他們嘴裏挖出新聞。

他們表達力強,每天都要趕「死線」(deadline),練就化繁為簡的能力,不論多麼複雜的事情,落到他們筆下,即一針見血,一矢中的。

他們臉皮厚,提問絕不退縮,不管有人暴跳如雷氣、破口大罵、尷尬難堪,也繼續追問。

他們黑白分明、慈悲憐憫,對於受痛苦、被欺壓、遭遇不公、手無寸鐵的人特別同情。

他們謙虛克己,只著眼別人的悲歡離合,卻把自己藏起來。

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故事,記者採訪無數好事、壞事,見過別人一輩子也見不完的好人、壞人,印象最難忘的,到底是甚麼事?

你幾乎永遠不會知道。因為,記者忙著寫別人的故事,以為自己心中那一個只是小事,就放下了,煙沒在密密麻麻的事件中。

所以,我要感謝本書每一位作者,你寫出來的也許只是小事,卻醞藏影響你一生的道理,而這,也將影響以後每一個年代的人,讓他們在心靈乾枯時得到滋潤,徬徨中找到提示,迷惘時知所進退。

更感謝每一個故事裏出現過的人,在你已經遺忘的過去,竟然與一位記者擦身而過,而你,留下了那麼深刻的足跡,以致他搜尋腦海時,把你找了出來。你的故事,也將影響以後每一個心靈,讓他們為你的快樂而喜,也為你的憂傷而悲。

Sunday, July 04, 2010

眾人皆Hea他獨醒

調查發現,六成受訪青少年每天花1.5小時「hea」。

「hea」的定義,包括漫無目的使用電腦、facebook明明沒人更新也慢慢瀏覽,漫無目的地與友人談電話,漫無目的地逛街,上堂等落堂...

何止,還包括:
- 上網至通宵達旦,第二天下午才起床
- 張開眼睛就上facebook
- 又開電視、又開電腦,卻不知看甚麼
- 身體拒絕活動,電話響時,不願起來拿電話
- 腦子拒絕活動,簡單的問題如17+25=? 也不願思考

令到「眾人皆hea」的facebook 創辦人mark zuckerberg,本身正是沉迷電腦的年青人。他是電腦天才,每天都研究電腦程式,終於在哈佛大學的學生宿舍研發了facebook,把「網上同學錄」(有近照、簡單個人資料)變為現實。

在室友協助下,他們把facebook推廣至哈佛大學、其他美國院校,再以驚人速度橫掃全球--令更多年青人在電腦前hea日子...

Saturday, July 03, 2010

十點鐘,路上沒有車


晚上十時,路人行色匆匆,歸心似箭,我出了地鐵,偌大的彌敦道空盪盪。

專線小巴已經停駛,只好找的士。奇怪地,左等右等,等得全街都是焦急的人,卻久久沒有車。


為了避開其他競爭者,只好再往平時多的士之處走,走了十多分鐘,至吳淞街一帶,仍然半架的士也沒有。
家人打電話來:「世界盃開始啦,巴西對荷蘭,怎麼妳還不回來?」
恍然大悟。

Thursday, July 01, 2010

論人生經驗

如果因為窮得開不了飯,婦女被逼賣身,社會不應苛責。但是為了與男朋友吵架就當舞小姐,實在說不通。

「當舞小姐是人生經驗」,「不會說是做錯事」,跟本絲毫不合邏輯。

如果真的與男朋友鬥氣,在夜總會被人毛手毛腳幾天,應該已經受不了,最多學習兩、三天人生經驗就走了。男朋友既然看不起自己,又何必為一個不愛自己的人被其他男人摸手摸腳? 竟然因而爭取了三個月「人生經驗」,實在離奇。

計算時間,6月至9月打這份「暑期工」,正好趕及9月開學,擺明是計算了上課時間,打工到最後一刻才離職。

也許周小姐此時急需「拆彈」,用非常好的說法解除負面新聞的潛在傷害,但她一句「人生經驗」,將令多少心智未成熟的的少女模仿,與男友吵架後理直氣壯去陪酒、賺錢、買名牌?
我很配服周小姐面對過去的勇氣,也對她爭取民主的熱情十分尊敬。但請不要說「沒有做錯」,也不是「爭取人生經驗」,這叫搵快錢。

音樂天才Emily Bear

天才不常見,見到Emily Bear這位鋼琴天才的演出,我頓時想:「如果我也是天才,也在三歲被父母發掘出來就好了...」
Emily Bear 幸運地投胎在音樂世家,有一位鋼琴家外婆。三歲時全家人探訪外婆,Emily伸手在鋼琴隨手亂彈,令外婆驚為天人,從此悉心指導。

她六歲時,登上美國晚間訪問節目「ELLEN」,即席演奏三曲,其中一曲是送給節目主持人ELLEN的小曲,創作這首歌只花了十分鐘,她的天真、天才,俘虜所有人的心。這個小女孩只學琴三年,已經驚動全美,成為演奏家、作曲家,八歲時已經出版了三隻CD、自己的曲譜,最愛即興演奏JAZZ。

看到她,人人心中難免不切實際地做夢,希望自己也是天才。

Emily Bear 令人驚嘆的琴技,可到以下youtube網頁慢慢欣賞:
http://www.youtube.com/watch?v=DdZx1oIgAHk

Tuesday, June 29, 2010

資本主義愛情故事


Michael Moore這部作品《Capitalism: A Love Story》,讓你見識美國貧富懸殊的一面,富者越富,貧者越貧,是歷來最真切剖析高盛集團與美國總統密切關係的電影。

他列出喬治布殊內閣的重要人物,十居其九都曾在高盛任高職,難怪其他投資銀行兵敗如山倒之時,高盛卻穩坐釣魚船,錄得史上最高盈利。也因此,全美國的達官貴人都不肯接受訪問,他卻從草根角度拍出有力的作品。

這不是電影,更像新聞特輯,看完後,你會深思他提出的連串疑問: 「資本主義真的那麼好?」「為自己謀求最大利益符合道德嗎?」「上帝贊成資本主義嗎?」

Sunday, June 27, 2010

曾余辯論- 千古難解之謎

曾余世紀辯論之時,身在越南,沒有互聯網,遺憾不能即時觀戰。最近終於有時間在youtube重溫,感想與所有人一樣: 余若薇贏十條街。

不論聲線、談吐、反應、表情,都是余若薇勝。她懂得「講古仔」,每次集中一個重點,配合巿民意見表達出來,特別有說服力,加上穿紅衣十分搶眼,懂得望鏡頭--反正前後左右如何比拼,都是余若薇勝。

youtube上幸好有人將高清版亞視畫面上載,政府網頁找不到,公民黨網頁也找不到,嚇得我以為不能重溫。順帶一提,亞視設計了曾、余兩人的卡通公仔,即時計算觀眾支持率,類似台灣選舉計票,頗為可愛,是很好的gimmick。

曾蔭權從頭輸到尾,又非利用這個場合抛出反敗為勝的新方案,難免留下千古難解之謎:到底曾蔭權為何邀請余若薇辯論? 真心相信自己會贏? 扮可憐以爭取支持? 轉移外界對民主黨與中央溝通的視線? 向中央表示自己真的有做嘢? 百思不得其解...

(重溫辯論可往youtub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OcsrVyHQBjA&feature=related)

Friday, June 25, 2010

一夫多妻全家福

偶然地,在一家診所/ 咖啡室/ 機場(忘記何處)讀到國家地理雜誌,那一期報道美國一個特殊教派,容許一夫多妻制。中間開版大照片,是那位「教主」與自己五位太太及N個子女及孫子的合照。這張照片不但聲勢浩大,你看到拍這張照片背後的苦功。攝影師首先到去到那個教派的村落,得到他們的信任、友誼,然後才可能集合「教主」家庭,拍出這張特別的照片。(照片出自國家地理雜誌網頁:
http://ngm.nationalgeographic.com/2010/02/polygamists/anderson-text )

說也奇怪,經過一個星期的發酵,對雜誌的照片更念念不忘,不論是外太空星球、深海奇觀、異國風景、醫學發展、昆蟲生態...每一宗報道,都配合超水準的世界級照片。

裏面沒有政治雜誌的爭論、八卦時事雜誌的胡說、時裝雜誌的廣告和兒童雜誌的虛假美好世界,馬上決定訂閱,以藝術滋潤全家老幼的心靈。
我沒有收分毫廣告費,只是目迷於美麗的照片,很想與你分享。

終於走前了一小步

擾攘多時的政改方案,在表決前兩天峰迴路轉,終於通過。

多了五席全民選舉的區議會議席,變相將直選議席從目前的30席增至40席,以後的立法會內,就會是40:30之比,變相「溝淡」了功能組別,是一小個進步。

這個小進步,跳不出十六年前末代港督彭定康聲稱「讀基本法比讀聖經更多」想出來的點子,是1995年「新九組」的變奏。不管怎樣,畢竟向前了一小步。

自從「八八直選」便開始爭取民主的人,奮鬥近三十年,累了、老了、快退休了,很希望看到一些進步,希望打開困局。近年才開始關心政治的年青人,如旭日初升,剛剛涉足政治舞台,來日方長,大可以再花二十年爭取,所以毫不介意寸步不移,再耗下去。而那個終點,可以因為一代又一代的熱血青年有耐性耗下去,就一直耗下去。

所以,並非民主黨粉絲的我,今次十分支持他們的決定。等待了太多年,很希望見到進步,而非見到寸步不讓卻向選民交不出路線圖的政黨。

Tuesday, June 22, 2010

越南下龍灣 - 山洞夜宴

山洞可以有多大? 我這個從沒見過山洞的人,又一次驚嘆得合不了嘴巴。

晚上,小艇水行近五分鐘,慢慢接近一座奇山,山下有燈光。一進去,竟是高近十層樓,可容幾百人的巨型山洞!

洞裏面,竟然預備好西式自助餐!

還有現代式舞台,傳統戲曲家演奏助興,現場架起了大光燈、擴音樂,樂韻悠揚。牆上都是多年侵蝕形成的石灰小洞,餐廳在小洞裏點了蠟燭,氣氛浪漫。且慢,這是世界文化遺產呀! 我很興幸可以進山洞參觀,但筵開十多席、音樂轟隆、生火煮食、燃點蠟燭...對山洞的破壞多於一切。享用美食之餘,有沉重的犯罪感。

越南下龍灣 - 在水中央

整個越南旅程都像夢境一般,疑幻疑真,充滿異國文化的震撼。
我們在碼頭,岸邊站滿了遍身濕透的年青人,他們把碼頭當作跳板,凌空跳進海裏,再游回碼頭,爬上去,再跳下來。自得其樂。 上了小艇,登上一家水上酒店,全船只有大約二十個客房,古色古香。我們乘著這船,在下龍灣載浮載沉,繞著奇山異石,緩緩遊覽兩天。
室內燈光昏暗,走路都有木板「吱-呀-吱-呀」的聲音,有些像阿嘉莎‧克莉斯蒂的偵探小說,彷彿隨時會發生謀殺案...

越南下龍灣 - 山水甲天下

當地人都說,下龍灣的山水更勝桂林,我這個連桂林也未曾涉足的劉姥姥,一到奇石聳立的海灣,驚嘆得說不出話來。眾人從大船轉小艇,在搖櫓少女搖了近10分鐘後,進入海中石群。輕舟兩邊,都是列為世界遺產的石灰岩小島,形狀奇特,水道縱橫。
與朋友相談之下,才知道1997年的占士邦電影「明日帝國」就是在此取景。山石林立,形成天然的避風港,附近有固定的小漁村,互相呼應,兒童嬉戲。

Thursday, June 17, 2010

越南河內 - 熱

巨型風扇,是河內任何店舖必備的電器,從街邊大排檔至高級法式餐廳,至零售店及咖啡室。
有些地方有冷氣,有些地方沒冷氣,即使有冷氣,也弱得幾乎感覺不到,而且常常壞,更常常停電!
今天,是河內50年來最熱的一天,白天氣溫高達42度。
可是,自昨天至今,已經斷斷續續停了四、五次電。在酒店房中,忽然一片漆黑,電視、冷氣、燈光全滅。等了好一會兒,電力回復,過一會兒,又全部熄滅。
更痛苦是,在餐廳吃飯時,忽然停電,全身大汗淋漓之時,全無涼風,熱得幾乎要窒息。
很有深圳二十年前的風味。

Wednesday, June 16, 2010

越南河內 - 鐘樓伯伯

河內的聖約翰大教堂,是河內天主教座堂,建於1886年,至今仍然使用,但我們來時已經上鎖。門外長櫈上一個伯伯,指手劃腳問我們想不想進去看。伯伯帶我們從側門進入,走進了鐘樓的小室,叫我們稍等一會兒。

至中午十二時正,他開始拉扯垂下來的四條粗麻纜,聽得頭頂傳來「叮、噹、叮、噹」的鐘聲,每個鐘高低聲音不同。 一口鐘甚重,伯伯要用全身力氣,整個人伸直,然後整個人拉著繩子蹲下,才拉得動一下。他每天打鐘六次,應該是不小的體力勞動。

我們看得目定口呆,還拍下他拉鐘的video,但恐會影響他,所以不把video上載此處。各位如果去河內觀光,不妨去看看。

越南河內-上館子

冒著驕陽走了大約十五分鐘,已經熱得快中暑,走進附近一家越式餐廳,噢--太幸運,遇到天下美味!

不但美味,而且很便宜,一碟四隻生蠔只需HK$30左右,一串兩隻燒大蝦只是HK$10多一些,還有越式春卷,少於HK$10。
照片中客似雲來的熱鬧所在,就是這家法式殖民地大屋改裝而成的露天庭院餐廳。
其實這裏環境不錯,樹蔭下有古老大屋,可是太熱,餐廳在院子上空架起黃色的帳篷(又是黃色!)。沒有冷氣,只在牛角大風扇旁噴水降溫。
處處皆熱,甚少空調,熱得幾乎暈倒。

越南河內-炎熱法國風情

從潮濕暑熱的香港,飛到更熱的河內--雖然潮濕稍減,但白天氣溫高達38-40度左右,太陽炙得雙臂發痛這裏有很多美麗的法式殖民地建築物,林蔭處處,而且房子都是塗上淺黃色,甚為悅目。細心數了一下,房子真的大多是黃色及淺黃色,而非淺藍、淺粉紅等其他顏色,稍後要問問當地人,看看有甚麼特別意義。
連電單車也是黃色。

Monday, June 14, 2010

1929大崩盤

朋友介紹這本《The Great Crash 1929》, 詳述了1929年令美國陷入大蕭條的股巿大崩盤。

貪婪就是人性,八十年前,銀行家的貪婪、政府的袖手不管,投機者的瘋狂,令股巿一跌不可收拾。

現在,金融海嘯剛過,又有歐洲債務危機。危機不同,貪婪則一,重看此書,驚覺股災都很相似。

Sunday, June 13, 2010

幸福窩天輪

越來越像一個老土阿媽,看了「幸福窩天輪」,從開場哭至完場。

故事十分老土,一個晚年喪妻的男人,掛念幾個住在不同城巿的子女,二話不說,拿起行李去探望他們,希望讓孩子「驚喜」。結果,不但無人驚喜,反而發現每個孩子生活都有難題,自己大吃閉門羹。

電影有一個處理手法,老爸見到子女,總會先看到他們童年的樣子,然後才想起他們已長大,見到成人後的樣子。

以前還是獨身時,曾在電影「呷醋外父」看過類似手法,覺得只是陳舊gimmick。但現在身為人母,忽然明白那種眼光,非常懷念孩子們童年的每個身影。

Friday, June 11, 2010

我是一個疏乎厘

博客換新look,拿出昨晚的生日蛋糕與大家一起慶祝。

昨晚,隨著大家一起吹蠟燭,放下心頭大石。
二寶自製生日蛋糕的願望終於達成,我們吃著新鮮出爐的雲呢拿疏乎厘(vanilla souffle)蛋糕,為她慶祝十歲生日!

上圖是我們的home made疏乎厘,烤好時蛋糕比盤子高出兩寸左右,與下圖專家製的巧克力疏乎厘原本有八成相似。但不知何解,一拿出來放涼,就極速縮小,縮至與普通蛋糕差不多的大小,看不到「發水海棉」般的高度,味道是不錯矣,但外表毫無「法國風味」。
忽有所感,做蛋糕與做人一樣,不管味道多好,只要賣相欠佳,就叫人看不起。
唯有家人,才不計較難看的外表,歡喜地欣賞內涵。

Monday, June 07, 2010

強迫人民幣升值? 荒唐!

福布斯雜誌英文版總編輯steve forbes,在5月號的福布斯雜誌發表文章《強迫人民幣升值? 荒唐!》,認為美國以為強迫人民幣升值,就可以解決國內經濟問題,是荒唐的想法。

福布斯先生舉了很有趣的例子:

想像一下,如果美國政府決定把一小時從60分鐘增加到70分鐘,華盛頓的決策者會慶祝道:「人們拿的薪水一樣,但工作時間卻增加了!」 或者,如果華盛頓決定把1米從10分米延長到12分米,「購房者花同樣價錢,就能買到更大的房子,那肯定會刺激房地產巿場的消費!」荒謬可笑吧? 其實我們以及其他國家在貨幣上的舉措也同樣愚蠢。

他的文章舉了日本為例,說明強迫別國貨幣升值只是保護主義。十分有趣,值得一看。原文可往以下網站:
http://www.forbes.com/forbes/2010/0510/opinions-steve-forbes-fact-comment-short-money-treatise.html

印尼餐廳

我家是印尼華僑,對於香港的印尼風味餐廳可謂如數家珍。
大家最鐘情的老店--銅鑼灣禮頓道的「印尼餐廳」,竟然在旺角新世紀廣場也開了分店,當然要帶父母嚐嚐新。
這裏的甜品不錯,珍多冰用濃郁的椰糖調味,濃香撲鼻,非其他地方可比。
與父母約好,每星期都帶他們上街吃飯,遍嚐美食。

Tuesday, June 01, 2010

隔岸觀變,若有所失

日本首相鳩山由紀夫宣佈辭職,這發生在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訪日結束的第二天。溫家寶前兩天才剛剛與鳩山見面,剛剛離開,第二天日本首相就已經辭職。

這幾天,一直在想,如果仍留在新聞界,可能會跟隨溫家寶訪日要一起去日本。在攝影隊還沒離開時,竟然發生日本首相辭職的大新聞,必然順便留下,繼續跟進。一生人,沒有多少次遇上現場報道首相辭職,將是很好的報道機會。

現在,只能看著網上新聞,自己在一旁緊張。

起錨變抛錨

我很懷疑,以後還有沒有公關公司敢接政府的生意。

「起錨 act now」的口號,自曾蔭權團隊一講,劣評如潮。一來,落區宣傳的行程超級保密,令所有媒體異常反感。二來,街上途人反應欠佳,負面sound bite全部出街。連鎖效應之下,「起錨」的口號及設計以致咬字發音,都被批評得一文不值。至今,沒人夠膽承認到底誰決定/ 設計整個宣傳攻勢。

老子有云,思想最高境界是「無為而治」,曾班子不甘被罵,又不願退一步海闊天空,越宣傳越被罵,真是何苦來哉。
正如較早時的飛龍加幾條彩帶的新logo,其實不是太差,可是曾蔭權班子「時運」太低,不論做甚麼都被批評,做多錯多,以致標誌都難逃惡運。只是連累了幫他設計標誌及口號的公司,一起抛錨。

Wednesday, May 26, 2010

從CEPA想到我父母已逝的青春

今天中港兩地簽署CEPA第七份補充協議,香港醫生可以到內地執業了。新聞稿指:

「12類香港法定註冊醫療衛生專業人員(醫生、中醫、牙醫、藥劑師、護士、助產士、醫務化驗師、職業治療師、視光師、放射技師、物理治療師和脊醫)可到內地短期執業。」

我看至此,傷心得想哭。

家父與家母都是醫生,不過,是近五十年前在北京醫學院畢業,只懂講中文、以中文看病、寫中文病歷的醫生。

他們三十多歲來香港,沒有任何技能,只好在家裏行醫,曾遭人誣告而被警察抓、被嫖客騷擾、被親朋戚友背後說「無牌醫生」...

他們嘗試考香港醫生牌照,但你可以想像,兩個三十多歲才開始學英文的人,還要照顧兩個年幼子女,怎能啃得下全身幾百根骨頭、無數內臟、肌肉都是英文或拉丁文的醫學典籍呢?

甚至,我作為他們的子女,不知他們的苦衷,有一段時間很不喜歡自己的父母,以為他們「無牌」,不懂英文「沒有文化」...直到我成為記者,懂得獨立思考後,才懂得問:「為甚麼為華人看病要寫英文病歷?」

最近,與一位醫療界人士談話,提起此事,他笑道:「香港醫療界是最保守的團體,考牌那麼困難,就是想阻止外國醫生分一杯羹! 連美國醫生也休想考得到!」

他說的時候,我心中流淚。

現在,香港已經回歸,CEPA開始實施,香港醫生可以往內地行醫,不久的將來,相信內地醫生也可以到香港執業。

我想到我天真的父母,竟以為靠自己,就可以打破政治、種族、文化、歷史、地域、利益的阻礙,以為可以養家活兒! 所謂讀書、所謂考試,原來是利益集團壟斷的掩眼法。

各位,對不起,CEPA上一份協議時,我已表達過我的難過。到了今次,我仍然很難過...

Wednesday, May 19, 2010

猜謎遊戲

前兩天,看到這個以《信任讓夢想成真》的廣告,一家人原本以為是婚紗、保險、銀行、婦女保健飲品之類的廣告。

不料去到最後,竟然打出「請支持2012政制方案」,全家人幾乎跌到地下,花了很多時間,思考到底那條裙子與政制方案有何共通點...

第二天聽港台《千禧年代》的評論,才知媽媽最後做的裙子與女兒當初要想的裙子款式不同。

用母女+裙子的關係,代表中央與香港+政改的關係,可能想soft sell 政改,這個關連令人「O嘴」,但有努力總比甚麼都不做佳...

曾蔭權 vs 余若薇

行政長官曾蔭權致函邀請公民黨黨斞余若薇出席電視辯論,討論政改方案。電視直播將於6月17日晚上6時30分至7時30分在中區政府合署新翼會議廳舉行。

嘩! 一聲令下總動員推銷政改,特首竟然主動出擊,出來叫陣。真理越辯越明,大家出來辯論實在是可喜的動作,總比靜悄悄躲起來好。

特首在信中表示,雖然社會主流民意認為立法會應通過方案,令政制可以向前發展,但公民黨及「五區公投運動聯合委員會」,都反對立法會通過政府的建議方案,故邀請辯論。

但是,這個說法有些奇怪,討論政改方案,為何其他黨派不獲邀?

如果針對「五區公投」,為何只有余若薇而無社民連代表?

這更像一個公開表述: 除了「公社連」之外,其他黨派的票都穩固了。

泛民剛剛喜洋洋地宣佈將與中央要員開會,隨即眼白白看著余若薇做了「朝野辯論」的「在野派」代表,心中一定很不是味兒吧。

無論如何,6月17日一定要看電視!

Sunday, May 16, 2010

那是甚麼?

家庭基建的羅乃萱女士,說了這個youtube上的故事。

老人痴呆的父親與兒子坐在公園。父親看到一隻麻雀,問:「那是甚麼?」
兒子答:「那是麻雀。」
麻雀飛到別處,父親又問:「那是甚麼?」
兒子不耐煩道:「麻雀。」
第三次,父親又問:「那是甚麼?」
兒子生氣道:「麻雀,s-p-a-r-r-o-w!」

父親一言不發,拿了一本舊日記出來,翻開一頁叫兒子看。日記說:「我今天與剛滿3歲的小兒子去公園,他問我21個問題,我每一次都充滿愛心回答他,而且擁抱他,告訴他21次,那是麻雀。」

羅女士說這個故事時,我坐在台下,說不出的內疚難過,強忍滿眶眼淚。

今天看了片段,更哭得不可收拾。我想,我就如那個兒子,虧欠老父太多...
http://www.youtube.com/watch?v=ngmG72hgInM&feature=related

孖寶芝士蛋糕

與孩子們及angel一家合作弄芝士蛋糕,把材料分成兩半,一半是原味,一半加了巧克力,變成孖寶芝士蛋糕。
最好玩是畫花紋的步驟,一人畫一筆,越畫越亂,就變成迷幻般的雲石花紋。

既簡單又美味,下星期再玩。

Thursday, May 13, 2010

終於要調查評級機構了!

曾幾何時,銀行就是銀行,國家就是國家,沒有人為他們評級是A, B, C或甚麼。

自從有了「評級機構」,國家、金融機構、金融產品忽然有了班主任,很多機構都忽然有「等級」了。次按金融產品被評為AAA,推出有關產品的金融機構是AA及A不等,金融風暴後,機構倒閉,次按產品也令投資者血本無歸。

評級錯了,不要緊,金融機構倒閉了,也不要緊。因為評級機構仍然存在,繼續扮演判官。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終於開始調查評級機構,可以看明報有關文章。
http://news.mingpao.com/20100514/taa3.htm

亦可以看金融時報報道,提及八大銀行與三大評級機構千絲萬縷的關係。
http://www.ft.com/cms/s/0/a59497ea-5eef-11df-af86-00144feab49a.html

Tuesday, May 11, 2010

蝸居尋寶







一早起來,女兒古古怪怪,叫我打開信封,上面寫著「記號」。




循家中貼在不同地方的記號,又找到指示,例如:路線2要去「好好味呀!」的地方。我去了廚房,但指示卻在餐桌底。
終於走到露台,找到兩枝母親節的康乃馨。
更有一袋神秘禮品,包括報紙的化妝品coupon,還有現金奬$50大元! 真快樂!

Sunday, May 09, 2010

堅決捍衛五毛錢!

自從的士跳錶每次增至$1.5後,付費時只有兩種可能 (1) 尾數是5毛錢,例如$19.5; (2) 尾數是整數,例如$21.0。

可是,十居其九,尾數都變成整數,(2)的情況壓倒性多,因為司機們自動認為$19.5 = $20.0、$22.5 = $23,如果手中沒有零錢,付一百元鈔票,找回來的錢永遠自動四捨五入,被搶走五毛錢。最氣人是,往往在車剛停下時,無緣無故跳多一下,原本$18.0突然變成$19.5,付二十元鈔票,司機拿了就坐著不動,完全沒有找錢的動機。

我當然不會甘於一下子多付兩元,堅持說:「唔該找返五毫。」
司機有時不情不願才找出那五毛錢,有時會吐一句「又要找錢!」、「邊有咁多散紙!」

今天晚上,乘的士回家時,剛好在門口停下才跳錶,從$72.0跳為$73.5,付一百元,他找回$26,我問:「咦,還有五毫呢?」
司機說:「找廿六蚊,啱數!」

趕著下車的我還以為司機慈悲為懷,只收未跳錶的價錢,可是下了車,仔細一算,原來他的「啱數」竟又是吞掉我的五毛錢,這實在毫不啱數,簡直是搶錢。

我向所有的士司機宣佈,我以後一定不會讓你們搶錢! 我每次乘的士都會保留收據,確保找了五毛錢才下車,否則報警!

P.S. 最討厭有人說:「搭得起的士/ 坐咁長途/ 住得起咁既地方,連五毫子都計較!」
這是「無賴司機」最無理的藉口,如果我付少五毫子,他會從善如流嗎? 搭得起的士/ 坐咁長途/ 住得起咁既地方不等於其他人可以搶我的錢!

Wednesday, May 05, 2010

英國大選辯論

相比台灣的「雙英辯論」,英國的三黨領袖辯論好看很多,不論對答、節目設計、佈景、鏡頭,都是超水準。

建議大家連看三次辯論,比較一下英國三家電視台的水平,尤以第三場BBC主辦的辯論,領袖們經過前兩場熱身,辯論時表現揮灑自如,電視台老大哥BBC選擇在伯明翰大學的大禮堂舉辦,古典建築與頂尖LED幕牆互相輝映,歷史中有前衛,而且空間廣闊,鏡頭運用靈活。

第三場辯論: BBC主辦
第二場辯論: SKY NEWS主辦
第一場辯論: ITV 主辦
保守黨的David Cameron 理據有力,工黨Gordon Brown有執政優勢,自民黨的Nick Clegg 表現自信從容,難怪被輿論評為三分天下。
三次辯論精華版,到到以下網址:
第三場長版,可看以下網址:

我和你們偶遇

又過了一個學期,看到班上的同學們從第一堂的面目呆滯,至最後一堂的口齒伶俐,十分高興。

每個人,與另一個人遇上,固是偶然,但也許留下一點痕跡,多年後,才發現那記憶不能磨滅。

是的,我希望學生們留下那怕一點點出鏡的記憶,那種忐忑不安、心跳、恐懼,那種即時應變、成功喜悅,那怕只有一點點,日後,就是他們永遠的資產。

Tuesday, May 04, 2010

居屋與年輕一代的深層次矛盾

今天信報,獅子山學會行政總監王弼撰文,闡述社會對於年青人「上車」的討論,以及對工作/ 居住/ 置業的問題,寫得很好,分析獨到,摘錄如下。


「自認是一個不善於流露個人情感的人,但在某一些骨節眼上卻真的觸動到我的神經,第一就是最低工資會讓社會上最弱勢人士失去工作而陷入跨代貧窮旋渦;第二就是當人們在沒有衡量自己承受風險的能力,只因以為擁有自己的房子便代表安居樂業,或是因「賺住又賺價」這香港根深蒂固的價值觀而貿然置業,最後因負擔不起供樓的壓力而陷入困境,有的夫婦反目,更甚者最後走上絕路,是最令人感到傷感的事...


「居屋,或是任何類似的政策,就是政府以補貼形式幫助市民上車,同樣是毒藥,要不然政府為何要活化?其潛台詞就是現有的三十多萬個居屋單位是「死貨」──人生變數何其多,抱不能自由出讓和出租的居屋,如有北上創業的機會還去不去?到時被困在居屋成為真正的房奴,這是喊得最大聲要上車的八十、九十後和很多人不了解的事情。

「如果萬一經濟不景、樓價下跌,自己的積蓄化為烏有,甚至成為負資產,將如何自處...2003年香港樓價便比1997年高峰下跌七成,有許多到今天還是負資產,真的沒打緊?就算真的能如此豁達,在經濟不景、樓價下挫、收入下跌和失業的可能性大大提高的時候,他們有否想過隨時會失去供樓能力?

「說到底,回歸前香港必賺的方程式還是深深在我們年輕一代的血液裏!樂觀點看,他們仍有賺錢的欲望當然是好事,只是他們把置業和居住問題混淆了──政府有責任保障人民免於露宿街頭而非置業!

「初生之犢不畏虎──不怕投入供樓這個虎口!...如果他們能計算過擔起一頭家的風險,勇於承擔,我會為他們喝彩。可是,如果在未有事業時已處處想如何能得到幫助,更連首期都付不出的情況下貿然說要供樓,無論是居屋或私樓,把初生之犢驅進虎口,特區政府還不至笨得再要把這個黑鍋背上吧?

Monday, May 03, 2010

肥人悲歌


嗚...嗚...今天拿了體檢報告,醫生說一切正常,但體重超標1公斤,膽固醇幾乎到了上限,下令我要減肥... 我就快變成圖中的肥佬一般了...

醫生說,以我的身高,最理想的體重是45-55公斤,但我已經56公斤,建議最好減10磅。你看看這個範圍,其實,何止10磅? 即使減10公斤也有空間,可見我多麼超標,嗚...嗚...

醫生又指,我的理想膽固醇指標是3.4以下,但現在已經3.3,只要再多0.1,則又超標了。

與營養師討論過,為了化肥師奶為靚師奶,我一定要厲行以下生活習慣:

- 每餐食五穀,多吃麥皮、麥包
- 每天吃2個水果 (我每天喝果汁,醫生說如果汁裏的水果多過2個,可能吸收過多糖分,所以要一個一個吃)
- 每餐吃一碗蔬菜,即三餐吃三碗菜 (今天才知道蔬菜的分量應該多過水果)
- 咖啡、奶茶不用cream或淡奶,改用低脂奶
- 每星期做帶氧運動起碼三次 ,每次30分鐘 (我決定起碼四次,以鐵定達到效果)

向新聞界減肥英雄--經濟日報陳早標、商台羅輝致敬! 他們可以一個月減16-20磅,我也要做到!

隔代話鳯凰

在中大校專業進修學院的四十五年典禮遇到飛哥,他在政、經兩界見多識廣,這天說了個小故事。

早年,他曾經面對經濟困難,面臨破產,他當時是首位獲政府委任的立法局議員,為免令政府尷尬,只好向港督辭去委任立法局議員的職位,不料港督卻道:「我對你有信心,你現在沒有破產。如果你真的破產,到時才辭職也不遲。」

飛哥說:「不論面對甚麼困難,只要堅持下去,必定可以解決。」

我分享的則是「不怕瘀」原則。

早年離開香港往日本求學,得有線新聞建議,請我擔任駐日本記者。但人生路不熟,言語不通,如何工作?

眼見這個機會一閃即逝,不把握就會失去,所以馬上答應,然後每天用醜態百出的日語與人對話、做筆記、訪問。三年間,做了刧機、錢其琛訪日、「他媽哥池」、釣魚台...還有很多很多其他的訪問。見識也許不足,資料也許不豐富,言語也許不夠流利,反正一定會出「瘀事」,索性豁出去,努力準備,做好自己,就能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