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害怕夢想。夢想,是人生的起點。
婉華的情況與我太太當年的有點相似。香港回歸後不久, 我太太因「八萬五」的原因, 又適逢房屋署推出提早退休計劃,她只工作了十多年便退下來。此後, 她便賦閑在家, 一面進修,一面照顧小孩子的功課。近年, 孩子都升上高中了, 她便有更多自己的時間, 從去年開始便往當義工, 生活倒很充實呢!
張宏艷, 很欣賞你的專業, 請不要太早退休。
在下反而思念「黃潔慧」多一點,希望 Miss Elizebath Wong 身體健康!工作順利!幸福快樂!
1.佛教說因緣和合 :我在網上看到以下的一段文字:佛經說:「「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綜合來說,「此」就是充分及必要條件,「彼」就是有關事件。簡言之,有此則有彼,無此則無彼,「此」就是「彼」的充分及必要條件﹝簡稱「充要條件」﹞。佛法說「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因」或「緣」都是條件;佛法說「一切皆空,因果不空」,「因」或「原因」亦是條件。當我們用「緣起」和「因果」概念來思考問題或事情時,那些因、緣或原因究竟是充分條件、必要條件還是充要條件呢?分辨清楚,思路亦會清晰一些。(學佛修行與清晰思考,http://www.npc.edu.hk/staff/~ngtungying/dharma/dharma040.htm)2. 儒家看人生之道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論語•為政》)子說:我十五歲時,便立定志向於學習之上;三十歲時,能立身處世;四十歲時,可以免於迷惑;五十歲時,已經能夠領悟天命;六十歲時,就可以順從天命 (這種境界就是悲天憫人,並能實現理解和包容);七十歲時,終於能做到隨心所欲而行,且所為都能合於規矩的境界了。(案 :當然,上述所指的年齡,在今天來說可能有很多人會不認同,但人的年齡其實可分為生理年齡、心理年齡和社會年齡三種。) 孔子將自己的一生分成六個階段,他的看法對現代人來說,仍然有很多啟迪意義,而我個人對第二、第三階段的境況最感興趣。內地學者于丹在《論語》心得中指出,三十而立,就是建立心靈的自信。「我注六經,六經注我」是中國人學習的兩種方式,後者所指為學習的目的是以經典所傳達的精神來詮釋自己的生命 。事實上,從而立到不惑,這是人生最燦爛的階段。一個人在三十歲前是以加法生活,其意指不斷地從這個世界上收集他所需的東西,例如經驗、財富、感情、名譽…。但這時候我們要小心,因為當物質的東西越多,人就越容易陷於迷惑。如要四十而不惑,那麼三十歲以後,就必須開始學習以減法生活,也就是學習捨棄那些不是心靈真正需要的東西。宏艷,你的同事婉華此刻閒養在家,正是思考上述問題的黃金機會,願她找到往後最適合自己的人生方向。稍後,我會分享基督教談的人生旅程。
學佛修行與清晰思考連結:
可以享受人生呀!!!
可以享受生活真好!!!
今早,因我思考不慎密,寫出來的未免粗疏,以下容我作一點補充。因緣和合與諸行無常:在佛教看來,萬事萬物都是因緣和合而呈現,因緣離散而消失。諸行無常是指一切現象(包括物質與精神)都在變化之中,世界上沒有常存不變之物,而這種變化普遍存在於一切時間和空間之中。因此,人活在的每一天,要「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重苦」。以一個生活例子來說,當你有飯吃的時候,心中要感謝種米的農夫、收割的工人、運輸的司機和煮飯的廚子。另一方面,你還要善待生蓄和幫助有需要的人。「三重苦」指的是六道中的蓄生、餓鬼(吃不飽的)和地獄(處於人間地獄的災民)。做到這些還未足夠,進一步的修行之道,就要遵行八正道 (正語、正業、正命、正念、正定、正見、思維、精進) 和三學養 (學戒律、修禪定、開智慧)。心靈自信與六經注我:三十而立的「立」字是指一種內在之立。人如能達成一種一切為我所用的融合境界,他便可以建立心靈的自信。于丹引述泰山的一副對聯「海到盡頭天作岸,山登絕頂我為峰」作解說,大家千萬不要誤解以為對聯之意是要征服山川,其意是指山川對自我的提升。像大海到了盡頭,以蒼天為岸,對自己是一種胸襟的拓闊;人登上山峰時,並不是說高山在我腳下,而是高山提升了我的高度、擴展了我的眼界。這就是「六經注我」的真義,即以經典所傳達的精神來詮釋自己的生命。
Post a Comment
8 comments:
婉華的情況與我太太當年的有點相似。
香港回歸後不久, 我太太因「八萬五」的原因, 又適逢房屋署推出提早退休計劃,她只工作了十多年便退下來。
此後, 她便賦閑在家, 一面進修,一面照顧小孩子的功課。
近年, 孩子都升上高中了, 她便有更多自己的時間, 從去年開始便往當義工, 生活倒很充實呢!
張宏艷, 很欣賞你的專業, 請不要太早退休。
在下反而思念「黃潔慧」多一點,希望 Miss Elizebath Wong 身體健康!工作順利!幸福快樂!
1.佛教說因緣和合 :
我在網上看到以下的一段文字:
佛經說:「「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綜合來說,「此」就是充分及必要條件,「彼」就是有關事件。簡言之,有此則有彼,無此則無彼,「此」就是「彼」的充分及必要條件﹝簡稱「充要條件」﹞。佛法說「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因」或「緣」都是條件;佛法說「一切皆空,因果不空」,「因」或「原因」亦是條件。當我們用「緣起」和「因果」概念來思考問題或事情時,那些因、緣或原因究竟是充分條件、必要條件還是充要條件呢?分辨清楚,思路亦會清晰一些。
(學佛修行與清晰思考,http://www.npc.edu.hk/staff/~ngtungying/dharma/dharma040.htm)
2. 儒家看人生之道 :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論語•為政》)
子說:我十五歲時,便立定志向於學習之上;三十歲時,能立身處世;四十歲時,可以免於迷惑;五十歲時,已經能夠領悟天命;六十歲時,就可以順從天命 (這種境界就是悲天憫人,並能實現理解和包容);七十歲時,終於能做到隨心所欲而行,且所為都能合於規矩的境界了。(案 :當然,上述所指的年齡,在今天來說可能有很多人會不認同,但人的年齡其實可分為生理年齡、心理年齡和社會年齡三種。)
孔子將自己的一生分成六個階段,他的看法對現代人來說,仍然有很多啟迪意義,而我個人對第二、第三階段的境況最感興趣。
內地學者于丹在《論語》心得中指出,三十而立,就是建立心靈的自信。「我注六經,六經注我」是中國人學習的兩種方式,後者所指為學習的目的是以經典所傳達的精神來詮釋自己的生命 。事實上,從而立到不惑,這是人生最燦爛的階段。一個人在三十歲前是以加法生活,其意指不斷地從這個世界上收集他所需的東西,例如經驗、財富、感情、名譽…。但這時候我們要小心,因為當物質的東西越多,人就越容易陷於迷惑。如要四十而不惑,那麼三十歲以後,就必須開始學習以減法生活,也就是學習捨棄那些不是心靈真正需要的東西。
宏艷,你的同事婉華此刻閒養在家,正是思考上述問題的黃金機會,願她找到往後最適合自己的人生方向。
稍後,我會分享基督教談的人生旅程。
學佛修行與清晰思考連結:
可以享受人生呀!!!
可以享受生活真好!!!
今早,因我思考不慎密,寫出來的未免粗疏,以下容我作一點補充。
因緣和合與諸行無常:
在佛教看來,萬事萬物都是因緣和合而呈現,因緣離散而消失。諸行無常是指一切現象(包括物質與精神)都在變化之中,世界上沒有常存不變之物,而這種變化普遍存在於一切時間和空間之中。因此,人活在的每一天,要「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重苦」。以一個生活例子來說,當你有飯吃的時候,心中要感謝種米的農夫、收割的工人、運輸的司機和煮飯的廚子。另一方面,你還要善待生蓄和幫助有需要的人。「三重苦」指的是六道中的蓄生、餓鬼(吃不飽的)和地獄(處於人間地獄的災民)。做到這些還未足夠,進一步的修行之道,就要遵行八正道 (正語、正業、正命、正念、正定、正見、思維、精進) 和三學養 (學戒律、修禪定、開智慧)。
心靈自信與六經注我:
三十而立的「立」字是指一種內在之立。人如能達成一種一切為我所用的融合境界,他便可以建立心靈的自信。于丹引述泰山的一副對聯「海到盡頭天作岸,山登絕頂我為峰」作解說,大家千萬不要誤解以為對聯之意是要征服山川,其意是指山川對自我的提升。像大海到了盡頭,以蒼天為岸,對自己是一種胸襟的拓闊;人登上山峰時,並不是說高山在我腳下,而是高山提升了我的高度、擴展了我的眼界。這就是「六經注我」的真義,即以經典所傳達的精神來詮釋自己的生命。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