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December 01, 2007

十四個學生和我


這是我的學生們,中文大學新聞系的同學。

學期末測驗那天,大家個別出鏡(1)報道新聞(2)記者會撮要(3)訪問。同學們一個一個在鏡頭前考核,幾個月下來應已習慣面對鏡頭,但不免緊張。緊張之餘,又不忘拍照留念。寓測驗於娛樂。

測驗完後,索性來個全家福合照。

老土些說,看到他們的進步,很有成功感。他們是明天的棟樑。

Thursday, November 29, 2007

一不小心,走進了歷史


忽然有個奇怪的感覺。彷彿走進了歷史。

這幾個月不論走著、坐著、工作著,二戰歷史總用各種面貌出現,怎也避不開。

真奇怪,這種感覺。

譬如今晚的講座,高添強那幾十張珍貴戰爭圖片,每張都有令人欷歔的故事。馬家輝講中日關係,說很多糾纏不清的恩怨愛恨。歷史,有如活了起來。
還有,下星期竟與日本老兵一齊去南京演說,竟走進七十年前南京大屠殺的地點。這種感覺,很奇怪。

Tuesday, November 27, 2007

咬舌頭與上廁所

嘿嘿,睡得不夠,上班後卻馬拉松式開會,邊開會邊睏得雙眼發酸,差點睡著。

小馬哥說:「在台上要做好角色,在台下要做好觀眾。」我懷疑人性都喜歡做主角,不愛做觀眾。譬如開會,一到自己說話,精神馬上回來; 說完聽別人講,眼皮又沉下來。起碼,在我身上屢試不爽。

耍出大學時代的「抗睡三寶」: 先咬舌頭,再假裝寫筆記,最後仍不湊效,便假裝上廁所,溜出去逛一圈。結果三招全出,仍累得眼眶發紅。

幸好我的工作主要是說話,動口之時,越說越有勁。

Monday, November 26, 2007

晚上,忽然醒了


睡覺,只是表面的休息,半夢半醒之際,潛意識反而工作得更起勁。

就像今晚,明明睡著了,腦子卻想起老兵演說的事,凌晨兩點,忽然醒了。

12月3日在香港演說後,我們還一起去南京演說兩天,很多聯絡、發電郵、傳真的事,加上原本的出鏡工作,還有總也開不完的會,心中盤算,越想越清醒。

夜涼如水。沒了睡意。

Friday, November 23, 2007

馬家輝與高添強的化學作用


如果你是馬家輝或高添強的fans,別錯過他倆首次同台合作的講座「細說三年零八個月」。

也是因為老兵見證會,請到兩位溫文爾雅但辭鋒銳利的學者,說說香港淪陷的歷史。坦白說,光是聽他倆妙語如珠,已經是難得的享受。我當然也會捧場啦。

11月29日(星期四)
細說三年零八個月(粵語)
‧高添強先生(本地史研究員)
‧馬家輝博士(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助理主任)
5:30-7:30pm 黃麗松講堂
12月3日(星期一)
侵華日兵見證會 (日語,輔以粵語翻譯)
‧坂倉清先生(退役老兵)
‧熊谷伸一郎先生(撫順奇跡繼承會主席)
‧張宏艷小姐(即場翻譯)
6:30-8:30pm 黃麗松講堂
四場講座費用全免,全港公開,報名/查詢: 香港大學通識教育部 馮家明先生 電話:2241 5043 傳真:25470592 電郵:kaming@hku.hk

如果你是健吾的fans

在老兵的演說之前,還有三場很不錯的講座。
健吾(日語很厲害的香港人)與作家佐保暢子(廣東話很厲害的日本人)對談,討論中日文化。

健吾這位年青人潮得可以,如果這位博士默不作聲,你以為是日本的潮人明星。
以下兩場講座,也許你有興趣。我當然也會捧場啦。


11月28日(三)
趣談中日文化碰撞(粵語)
‧佐保暢子小姐(旅港作家)
‧健吾先生(文化評論員)
5:30-7:30pm 黃麗松講堂

11月30日(五)
中日關係(普通話)
‧蔣立峰教授 (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所長)
5:30-7:30pm 紐魯詩樓223室

Wednesday, November 21, 2007

世界是你們的

今天發現這首歌,流行於七十年代的中國,歌詞曰:

「世界是你們的, 也是我們的,
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
你們青年人,
朝氣蓬勃, 正在希望之際,
好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
希望寄託在你們身上。」

原本是1957年11月17日,毛澤東在莫斯科向中國留學生的講話。
不管你對毛的評價如何,也不論你是否還像早晨八九點的太陽,看了歌詞,想必感到鼓舞。

郵箱靜靜地賣廣告


11月及12月都很忙,來去匆匆,低頭疾走。

忽見一個陳舊郵箱(我相信是郵箱),英女皇時代的物品,滿身鐵鏽卻滿有張愛玲小說那種餘韻。
目光卻停在那無處不在的通渠廣告,似乎所有舊物身上都畫了通渠廣告,否則不顯得新舊混雜、華洋雜處的香港特色。


Tuesday, November 20, 2007

反思戰爭‧擁抱和平


原為乙、丙級戰犯的坂倉清,就是12月3日見證會的主角。

85歲的坂倉清生於1920年,是日本前陸軍第59師團軍曹。自1940年至1945年日本戰敗為止,一直在中國作出各種殘酷的事,殺人、放火、拷問、搶掠,犯了數之不盡的罪行。戰敗後,坂倉清成為戰犯,被拘留在撫順戰犯管理所,在戰犯管理所首次從被害者角度看清自己的侵略暴行,並深切反省。

他得到中國政府寬大處理,獲釋回國後致力促進中日友好,85歲之年仍四處奔走,說出戰場的經歷和戰犯管理所的日子。他說:「我們反省過去,回國後創立中國歸還者連絡會,致力於中日友好、反對戰爭,盼望永久和平。」

反思戰爭‧擁抱和平系列講座
(1)細說三年零八個月
11月29日(星期四)5:30-7:30pm
‧高添強先生(本地史研究員)
‧馬家輝博士(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助理主任)
香港大學黃麗松講堂


(2)侵華日兵見證會
12月3日(星期一)6:30-8:30pm
‧坂倉清先生(退役老兵)
‧熊谷伸一郎先生(撫順奇跡繼承會主席)
‧張宏艷小姐(即場翻譯)
香港大學黃麗松講堂

費用全免,全港公開。太多同學及團體向我拿門票,由於我也沒有門票,請從速聯絡香港大學通識教育部的馮家明先生,電話:2241 5043,電郵:kaming@hku.hk

Friday, November 16, 2007

空手滅蚊記

查老的「粉絲」多不勝數,演講後為數以百計的觀眾簽名,無暇應酬。

我們其他人等候查老,都到酒會處談天。正吃著點心,見一隻大蚊子,約五毛錢硬幣大小,飛舞於賓客面前,也找食物。我左右無事,盯著蚊子,右手一伸、一抓,打開手掌,竟見蚊子已魂斷手中。嚇得我「呀!」一聲,馬上抛下,拿濕紙巾擦手。大家見了,紛紛稱讚。

查老仍在忙碌簽名,眾人移步往附近繼續等。此時,第二隻不知好歹的蚊子,斗膽在我面前上下徘徊。我盯緊蚊子,又來一個虎爪擒拿,左手閃電出擊,說時遲那時快,蚊子已橫屍腳下。眾人湊前觀看蚊屍,嘖嘖稱奇。

何文匯教授讚曰:「為中大除害。」站在查老附近,得其感召左右手並用,武功大進......哈哈!

Thursday, November 15, 2007

幸遇查良鏞先生


我就像你和很多其他人一樣,從小到大讀金庸小說,與黃蓉、郭靖一起長大。

這天查老在中文大學演說,趕緊找他拍照留念。

83高齡的查老已有很多大學的榮譽博士,包括劍橋大學的榮譽博士,但都不是自己修讀回來的。他為了靠實力在劍橋大學攻讀歷史博士,去年剛剛完成了碩士課程,以符合入學資格。讀書求學,83歲一點也不晚。

自從開始寫作後,希望有一天,像他一般寫出動人的作品。

Tuesday, November 13, 2007

看吧,內地的股市情人用語

感謝同事司徒的提供,以下文字看得甚樂。

談朋友叫選股
訂婚叫建倉
結婚叫成交
生子叫配股
超生叫增發
感情不合叫套牢
白頭偕老叫做長線
一夜情叫T+0
自由戀愛是開放式基金
涉外婚姻是A B股並軌
網上征婚是吊籃頭
婚姻登記是新股申購
舉辦婚禮是新股上市
旅行結婚是境外上市
未婚先孕叫跳空高開
父母給錢是資產注入
離婚叫解套
吵架叫震蕩
分手叫割肉
失戀叫跌停
第三者叫黑馬
蜜月叫長陽線
分居叫停牌
再婚叫重組
複婚叫反彈
懷孕叫含權
分娩叫除權
餵養是填權
與老人住在一起叫整體上市
與老人分開住叫股權分置
外地人嫁娶上海人是借殼上市
兒女婚嫁了老人便是非流通股
請紅娘做媒便成了委託理財
包二奶是主營外收入
一家人和和睦睦叫基本面很好
把老婆逗樂叫技術面很好
欺侮老婆叫逼空
尋花問柳叫做多
山盟海誓叫股市泡沫

Saturday, November 10, 2007

願望快成真


記得我幾個月前說過,想邀請日本老兵來香港演說嗎?

這個願望快實現了! 而且比想像還好!

85歲的老兵坂倉清先生,將於12月3日來香港舉行一場見證會! 香港大學主辦,並邀請很多學者舉行系列講座。

你知道嗎? 不但香港大學,他還去南京師範大學及南京大學再講兩場。一場講座竟變成「雙城講座」,適值南京大屠殺七十周年(12月13日),此次行程很有意義。只可惜時間有限、老兵體力有限,不能多去幾個地方讓更多人聽到他的見證。

心中充滿願望快要成真的熱切期待,現在審慎樂觀地籌備。(圖: 香港大學網頁圖片)

Friday, November 09, 2007

蝙蝠俠比巴基斯坦更重要?


蝙蝠俠來香港取景,媒體們忙不迭採訪,有的還作現場直播。

我很不明白,一部電影為何得到這麼大的關心。只在香港「取景」而非全部在香港拍攝,到了真的電影上映,可能只佔十來分鐘。港產片幾乎每天都開工,怎不見旅發局幫忙宣傳宣傳?

美國一位創業神童談到媒體時說得好:「免費宣傳就是最好的廣告。」你看,這次蝙蝠俠拍攝遊,是市場推廣的勝利。

我更不明白,為何電視新聞的排序上,蝙蝠俠比巴基斯坦局勢排得更高?
(圖:蝙蝠俠宣傳海報)

Thursday, November 08, 2007

踢球記


陽光普照的一天,十個月大的小兒子快懂得走路,我們一起踢球去。

球其實是游泳用的吹氣塑膠球,大姐姐扶著弟弟踢,我與二姐兩邊接球,四個人在草地慢慢走,慢慢追著球,陽光溫暖,滿地草香。

有時心中矛盾,既想多花時間寫作,又想陪家人,寫blog有時隔三、四天才寫一篇,心中不是沒有掙扎的。

這天踢球,竟然忘記了那些矛盾。


工作的女人


susan在辦公室。

自己設計的辦公室充滿藝術氣氛,牆上掛著她自己畫的油畫。

這星期她剛剛EMBA畢業,有自己的事業,也有幸福的家庭。漂亮的人,在自己漂亮的公司。

現代的女強人真快樂。

Sunday, November 04, 2007

我知道我貪心

答應了出版社再寫一本書,這個月終於認真苦幹。

基於對人性的認識,也知道deadline對記者的心理威脅有多大,所以義無反顧地對編輯說:「我每逢星期一交稿。無論如何也交一次稿。」 編輯小姐應該是歡迎的,畢竟,還未到deadline就每星期自設羅網的人,應該不多吧。

今天星期一,幸而本星期的功課已經交了,但明報大約一個月交一次的稿,恐怕有一段日子也無稿可交,不是不抱歉的。

到底我是傳媒人還是寫作人? 現在開始搞不清了。

大閘蟹


吃螃蟹,喜歡的就喜歡,不喜歡就不喜歡,勉強不了。

我是不喜歡的人,吃螃蟹花太多功夫,沒耐性,乾脆不吃。

久違地全家一齊吃飯,嗜蟹的母親獨佔兩隻,吃得無暇說話,其他人在旁打邊爐。涮著吃著,滿嘴油膩,一頓飯吃了近兩小時。

珍貴的時間,點滴溜走不復還。花時間陪伴珍貴的人,是快樂的奢侈。

Friday, November 02, 2007

爸爸快樂透‧二


這一個作品,次女幼稚園時的父親節禮物,紙摺的花花襯衫加大格子領帶。

下面四個大笑美女,就是她的自畫像。

Tuesday, October 30, 2007

主播的惡夢


英國Sky TV 女主播Julie Etchingham 一定希望這是做夢。

電視直播英國保守黨領袖卡梅倫的演說,提到移民入境政策時,女主播開玩笑插嘴說:「人口滅絕」(extermination)。這個原本不會出街的字眼,就因話筒意外地沒有關閉,讓所有觀眾清楚聽到,演變成大風波。

負責開關話筒的,應該是音響部同事,主播根本碰也碰不到那些按鈕,每逢演說一定會關閉,以防雜音漏出來。
但意外還是發生了。

平時大大小小的演說直播都是關了話筒,聽不到也看不到主播。主播們不同意時,或皺眉、或搖頭、或嘆息,當然也會討論兩句。但今後,全球主播肯定噤若寒蟬,動也不敢動。

(圖: sky tv網頁)

爸爸快樂透‧一


丈夫喜愛的畫,這幅出自長女之手。
最喜歡她的創造字,上「父」下「男」,幼稚園時的作品,連「爸」字也還未會寫,一直釘在辦公桌前的牆上。

每天看到,每天樂透。

Sunday, October 28, 2007

十七大新形勢

十七大之時,京城百姓的手機短訊這麼說:

「吳官正無官了,羅幹不幹了,曾慶紅不紅了,黃菊早黃了,見習生近來擺平了(習近平),克強國強強強聯手,永康了!」

(轉自亞洲週刊「十七大博弈內情政治改革三大懸念」.江迅)

放牛的日子裡



王校長送給我一本「活在山區裡」,是貴州小學生的文章集。有一篇叫「放牛的日子裡」是這樣的:

「...時光流逝,當我上四年級的時候,家鄉大面積墾荒種茶,一枝一葉的小草已漸漸稀疏,我家的那頭牛也慢慢變老。天有不測風雲,一天,那頭牛摔在山溝裡,摔傷了大腿,父親提出要將它賣掉,我怎能捨得這個不會說話的伙伴? 在我苦苦哀求下,父親才勉強答應繼續飼養下去。

我家的這頭牛再不能幹活了,我這集胳膊也扭不過父親那條大腿,終於有一天,一個牛販子牽走了這頭牛。牛是最通人性的,牛販子牽走它的時候,它知道自己的命運,對我依依不捨,牛流下了眼淚,一步三回頭。我流著眼淚,一直追了好遠,最後,就這樣眼睜睜地看著這個朝夕相對的伙伴,逐漸消失在天邊...」

作者是一位名叫張全的貴州省普安縣高潮小學六年級小朋友,文章令人心酸。

喉嚨如火燒


喉嚨痛,出鏡大忌也。

但最近工作太忙,睡眠太少,終於喉嚨痛了,表面看來沒事,但一說話便痛。

我且是個喜歡說話的人,喉嚨痛時忍得辛苦,幸好桌上找到朋友送的泰國草本噴劑。

喉嚨與耳朵是我最弱之處,每當身體不適,必先喉嚨與中耳發炎,然後頭痛、發燒,惡化下去。過去多年,試過喉風散、西瓜霜、青果丸、抗生素、止痛藥、抗敏感藥、蜜蜂膠...

如果能換個不發炎的人工喉嚨就好了。

Wednesday, October 24, 2007

電視爭奪戰


10月24日,探月衛星「嫦娥一號」升空,也是NOW新聞台開台的日子,直播新聞戰場又多了參加者。

同行之間,當然互相看看對方的新聞。現在的24小時收費電視,除有線電視與NOW之外,還有TVBN、香港寬頻等等。直播新聞排山倒海而來,新聞主播也新人輩出。越來越多人參與主播的工作,心中很是欣慰。想不到,主播終於成為一種「職業」而非「兼職」了。

曾幾何時,香港的新聞主播只是花瓶,甚至連主播自己也不相信自己的存在價值。現在的盛況,乃十多年前入行時想也不敢想之事。
各位主播,無論你是新人或舊人,加油! 努力!

Tuesday, October 23, 2007

讀格林童話


大家的意見,令我想起每晚女兒睡前我講給她們的格林童話。一天一個,講得多了,發現內容都很重複。

都是窮小子如何正直,勇敢破除魔法,救了沉魚落雁的美麗公主,娶得美人歸,兩人快快樂樂地生活下去。而且,窮小子與公主都只是十來歲的年紀,甚至有一個窮小子只有七歲!

孩子問:「他們這麼早結婚嗎?」我馬上說,這是童話,不能當真。

我不知這些故事對她們有甚麼影響。她們希望長得漂漂亮亮,坐在森林等窮小子嗎? 還是以為富人必是壞人?與王子結婚必然快快樂樂地生活下去?

對人生的失望,其實是期待的落空。對生活有太高期待,才容易失望。我要多講生離死別,不快樂地生活下去的故事。畢竟,身體健康、一家團圓,已是幸福,不必王子。

Friday, October 19, 2007

壽包與婚姻


壽包,不一定在壽宴才吃。譬如這一次,是五叔的歡迎宴。他與新的太太到了香港,我們眾親友久違地一起吃飯。

希望五叔不介意我說出他的故事。人生,有很多可能。

五叔與元配五嬸本來夫妻恩愛,但五嬸得了乳癌,一家人從印尼到美國到新加坡到香港到中國到香港又回到印尼,環繞地球一周四處求醫,纏繞多年終是藥石無靈。五嬸最後離開了。剩下五叔與兩個20多歲的孩子。

他陪妻子走過人生最後一段路,想必心力交瘁,痛不欲生。

然後,消息傳來,就在同一個教會裏,一直默默支持他的教友與他情愫漸生,而且兩人火速結婚。

所以,這次新婚旅行到了香港,我們一齊吃飯。

酒樓送出的壽包對我有些啟發。仍記得他們求醫路經香港,也是在尖沙咀聚餐,音容宛在,人面已非。我想到霍金所說:「只要活下來,一定有希望。」過了喪妻之痛,克服了,自己便好好地過新生活吧。

新的五嬸也是早年喪夫,一個人養大兩個孩子。現在找到新生,孩子們也必高興。

Tuesday, October 16, 2007

瘌痢頭兒子


小兒子已經十個月大,還未剪過頭髮,長髮蓋過耳朵,像個女孩兒。
爸爸操刀剪髮,絲絲飄落地下舖著的報紙。

孩子被電剪「嗞嗞」聲音吵醒,抬起小腦袋動左右轉動,爸爸的電剪左閃右避,剪出一個瘌痢頭。

真難看! 從秀氣的小女孩變成大頭圓臉的小男孩。

大家看著小瘌痢頭,邊笑邊說醜。

Saturday, October 13, 2007

兒女夢


朋友說,前一天與女兒吵架,晚上竟夢見女兒死了。

劇痛錐心,陷入無助的深淵,彷如整個世界完全的終結,萬劫不復。

他說:「那種痛楚難以形容,全身充滿痛苦,比自己死去更甚。」

當時兩人正去一個演講途中,不懂怎麼安慰他,隨口說了一些笑話。但他的話,不知怎地留在腦海。夢雖虛幻,夢中的痛苦卻都在心上。

回來,再讀楊絳女士的「我們仨」,感慨良多。

Friday, October 12, 2007

文革不是民主


本人強烈抗議曾蔭權先生「文革是民主的極端狀況」的發言。

文化大革命是一場泯沒人性、破壞法紀的國家浩劫,毫不民主。無數人在文革中家破人亡、含恨而終。

這些悲劇的發生,正因為國家處於毫不民主的極端個人崇拜政治環境。曾先生的發言,實在是對民主的侮辱。
(圖: 有線電視圖片)

Wednesday, October 10, 2007

曾蔭權的2007與28000


找到一張2005的新聞圖片。
曾蔭權當年成為新的特區行政長官,他發表首份施政報告時,恒生指數只有14575點。

兩年後,成功連任並在施政報告宣佈「十大建設」那天,恒生指數早已突破了28000點的歷史關口,報28569點。

是命運? 是時勢? 是大國崛起? (圖片: 大紀元新聞網)

謎底

大家真聰明! 果然有邏輯思維,猜對了!




a. 陳太宣布角逐補選 稱不當泛民共主 拒評對手 (東方日報)







b.陳太被擺上枱 今後將成祭品 (文匯報)



c. 陳太: 參選非對抗中央 (明報)





d. 陳太有承擔 (蘋果日報)






e. 「中央不想我參選!」陳太自爆過去一年無法溝通(星島日報)

Monday, October 08, 2007

陳太出馬,可以怎樣報導?

好奇之下,隨意收集幾份報紙,比較陳方安生宣佈參加港島區補選的新聞。

考考你,以下的新聞標題來自哪一份報紙? 結果挺有趣,你一定猜得到。

a. 陳太宣布角逐補選 稱不當泛民共主 拒評對手
b.陳太被擺上枱 今後將成祭品
c. 陳太: 參選非對抗中央
d. 陳太有承擔
e. 「中央不想我參選!」陳太自爆過去一年無法溝通

(報紙: 明報、東方日報、蘋果日報、文匯報、星島日報)

Friday, October 05, 2007

佐賀的超級阿嬤


angel強力推介,早把中文版借給我看了一遍。在東京見到日文版,又買來再看一遍。

剛讀第一章,媽媽把孩子背後一推,推上火車,車內孩子和車外母親隔著車窗對泣,那種母子離別愁緒,令人滿眶眼淚不忍讀下去。

如果你想學日文,這本書其實很淺白易懂,笑中帶淚而且感人--只要別介懷書中那關西腔對白。

Wednesday, October 03, 2007

每分鐘收費HK$1,怎麼計時?


九龍站的新滑冰場,聽說每分鐘收費HK$1。

這麼奇怪的計算方法,如果滑2小時豈非要HK$120! 比起又一城GLACIER每節$50-$60,MEGA ICE每節$40-$55,貴兩至三倍。

他們似乎不想客人留連太久。

有空我一定會去看看,到底在鞋底放了甚麼儀器,怎能計算滑了多少分鐘?

Sunday, September 30, 2007

時髦媽媽登長城


偶然地,找到母親一張黑白照片,1965年,她與妹妹都是二十多歲的年華。

定睛一看,兩位電影明星似的大美人,怎麼玉臂提著的不是手袋而是--收音機!?

兩位時髦小姐架上墨鏡、穿上闊裙,巧笑倩兮。別忘了這是城外的八達嶺,每一級階梯都近腰高,而且斜得像滑梯,四十年前,她們花了多少汗水,才拍得如此飄逸的的城頭倩影?

母親架起老花眼鏡,咪起眼邊看邊說:「唉呀,那時候收音機不是家家都有呢!」

當然,當然。幸虧那時還沒有立體聲hi-fi。

Friday, September 28, 2007

20多年的前線記者


容許我再談談這位日本記者。
長井健司的母親含淚向記者說:「他三年沒回老家,一早有了心理準備,做這種工作,說不上那一天回不來。」
這些獨立的「攝影記者」在小型通訊社工作,慢慢有了經驗,一個人從拍攝、訪問、配音、剪接至商談業務一腳踢。我曾與很多日本的獨立攝影記者合作過,他們無論到那裏,只要計算好基本盤川,拿個攝影包,帶著手提電話便出發,把作品賣給通訊社或電視台。

打電話給他的同事,才知50歲的長井是公司老大哥,提攜後輩。去過的戰亂之地如阿富汗、巴勒斯坦、伊拉克,還有今次的仰光,都不是公司指令,而是他主動要去。他的新聞觸覺敏銳,常常有獨家新聞,聲譽甚響。

長井原本在曼谷工作,但知道仰光有示威後,打電話到公司抛下一句「我明天去仰光」便出發。

第一天還有聯絡。第二天,過了本應聯絡的8點鐘仍無來電,同事開始擔心。晚上11點後,外務省打電話來,叫公司確認三張死者照片,就是長井。
(圖: sanspo.com)

不知不覺,他用生命捍衛了新聞自由


所有記者看到這張圖片,心裏都很難過。

日本記者長井健司至死還在拍攝,這個生命裏最後的動作,透過外電畫面傳至世界每個角落。

記者們看了心酸,因為這是攝影記者最自然的反應,任何一個攝影記者一定都這麼做。他以為自已只是輕傷,跌倒了就拍攝仰天角度,不放過軍警開槍的場面。

香港的攝影記者,也有在危急時一邊逃走,一邊反著攝影機邊走邊拍。工作就是這麼危險,他們就是這麼工作。
自然的動作,本能的拍攝反應,帶長井健司走完生命最後一刻。他的犠牲,把世界的目光聚焦在緬甸民主運動。

(圖片: 秋田魁新聞,轉自路透社-共同社)

Wednesday, September 26, 2007

旅館情懷


成田的小旅館。

窗外綠草如茵,池裏錦鯉游泳。鼻子嗅著榻榻米的獨有的草木香,懶洋洋地看書。

蟲鳴水聲中,睏了、倦了,往地下被子一躺,就過了一天。

剛好中秋,晚上秋風送來明月。

Tuesday, September 25, 2007

12月願望:香港首次侵華歷史見證會


再次拜訪老兵金子安次。

終於重臨此處,如釋重負地交出功課,送上他的中文版傳記。

他拿著書,高興地說:「辛苦妳了!很多字呢。翻了多久?」

我答:「還可以,用了三、四個月時間。」

他翻著開書,雖然讀不懂中文,卻用心看目錄、標題。看到年青時軍中的照片,嘆道:「這個人死了,這個也死了,大家都死了。」

光陰不饒人,這也是我盡快翻譯的原因。

心暗自期望,如果請得動他親臨香港,趁今年12月南京大屠殺70月周年舉行一次見證會,是難得的事。


Monday, September 24, 2007

晚上十點半的北海道毛蟹


這幾天到處找自民黨「金脈」與「人脈」的關係,連放假也放得精神緊張。

晚上終於投進心愛的壽司店懷抱。老闆介紹剛到的北海道毛蟹,拆出蟹肉堆進蟹蓋,蟹羔連紫蘇葉捲著吃,香氣撲鼻。

整個下午忍著肚子餓,寧不吃也不嚐不夠好的食物。

晚上十點半,終於大快朵頤。

安倍晋三,出現在旅途


中午,往橫濱探望重病初癒的老朋友。

兩人正談得高興,她丈夫忽然過來,邊開電視邊問:「安倍出來了嗎?」

果然,安倍正召開記者會。於是三人目不轉睛,看神情委靡的安倍晋三改口說因為健康理由辭職,並為引起混亂道歉。

朋友對他已無興趣,只盼有人救救破產的國民年金。

我對他「因病辭職」存疑,所謂「機能性腸胃炎」,怎會嚴重得連首相也當不了呢?

Wednesday, September 19, 2007

鋒芒太露

忙於預備日本的自民黨總裁選舉。
日本朋解釋,八派聯合支持福田康夫,別有原因。
不是因為福田政績彪炳,而是大家都討厭麻生太郎。麻生想當首相想得太露骨,把持黨務,安插心腹。眾人不想他成為首相,便聯手挺福田。
這個日本的「小圈子選舉」,只幾百個黨員有權投票,候選人竟因為想當首相而「犯眾憎」,繼而失勢。
政治嘛,還是很複雜。

Monday, September 17, 2007

安倍晋三如何逃稅?


放假在家,讀了日本「週刊現代」指安倍晋三逃稅的文章。
根據其說法,事情是這樣。

安倍晋三之父安倍晋太郎原本打算出馬競逐首相,可惜出師未捷身先死,因胰臟癌在1991年逝世。他臨死前,把準備用於選舉的巨額政治獻金當作自己的錢,以私人名義捐往三家自己成立的政治團體。去世後,其子安倍晋三成為這些團體的主人,不必交稅便繼承了父親得到的巨額政治獻金。

三家團體收到共6億多日圓的錢,大約HK$4000萬。根據當時的遺產稅,應繳稅款高達3億日圓,就是一半的財產。雜誌計算,安倍晋三事務所現在的全部資金也只有3億日圓,如果全都交了稅,豈不變成一窮二白、兩袖清風的平民嗎?

可是這條法例只有七年追溯期,現在一早過了。週刊當然窮追猛打,認為即使過期,政治家仍要為行為負責。

至於安倍嘛,原本「住院三、四天」就可以出院,18/9上班。但過了三、四天,又說「延長留醫至本星期尾」。如此拖延下去,不知能在醫院躲至何時?

(圖片: 東京電視畫面)

Sunday, September 16, 2007

新書發佈會的金牙故事


發佈會完了,大家還討論良久。

原本擔心這種沉重的書嚇走讀者,會上的朋友卻說,香港很少這種第一手史料,內容也非艱澀難明,要看的人還是會看。大家邊喝咖啡,邊談歷史。

一位滿頭白髮的麥伯伯談起他的戰爭回憶。

香港淪陷時,他大約十歲,垂死的人被抛到街上等死。有人見到,馬上拿鉗子來。拿鉗子幹甚麼? 麥伯伯說:「拔金牙呀。」

垂死的人問:「我還未死,你難道不能多等一下嗎?」
那人道:「你死了,就有其他的人搶金牙!」
說罷趕快把鉗子伸進那人口中拔牙。

這是麥伯伯的戰爭回憶。

Friday, September 14, 2007

我的新書: 回頭已是百年身

感謝daniel的留言。大家如果有空,歡迎到我的新書發佈會喝杯咖啡:

16/9(日)下午3時,銅鑼灣「人民公社書店」,羅素街18號一樓(時代廣場對面)。

這是侵華老兵的傳記,翻譯這本書,渡過了很多難眠的晚上。

由於是工餘翻譯,只有在下了班,家人都入睡後,才開始挑燈書寫。寂靜無聲的深夜,讀到日軍在中國那些殺戮、火燒、強姦、搶掠的情景,只想快些跳過這些悲慘的段落。

往往,翻譯至中途,難受得不忍看下去。倚在昏暗的走廊喘息,看著寧靜的窗外發呆。躺了上床,文字卻壓在心頭,無言無淚但不能成眠。

這本書很沉重,翻譯完了,彷彿重獲新生。

Thursday, September 13, 2007

向NHK施壓的安倍晋三


朋友說,安倍是日本政府最右的人,此話沒說錯。

舉一個例,2001年,NHK製作了一個節目,訪問二戰老兵及「慰安婦」,揭露日軍暴行。安倍晋三當時是內閣官房副長官,他知道節目內容後,要求NHK「不能單方面決定播放」、「應該製作公平客觀的節目」。

結果,NHK受不住壓力,刪除了批評日皇的內容,播出前又刪去大部分老兵及「慰安婦」的訪問。

事件揭發後,NHK高層相繼下台,安倍卻平步青雲。
我翻譯老兵的傳記,才知道發生過這些事,感慨萬分。

安倍晋三辭職之謎


安倍辭職的理由就是說不通。
失去國民支持嗎? 7月尾參院大敗己失民心,那時卻堅決不退。
健康欠佳嗎?進醫院檢查的那些腸胃病、精神緊張的問題,不見得令他失去治國能力。
怕「反恐」法案失利嗎? 兩天前還信誓旦旦捍衛到底,不可能還未審議法案便辭職。
從大環境看,他的內閣醜聞不斷,民心盡失,下台是遲早的事,但為何是此時? 發生了甚麼突然的事? 所有人除了罵他一句「孩子氣」、「不負責任」之外,都丈八金剛摸不著頭腦。

日本朋友叫我等星期六出版的「週刊現代」,該刊總編輯向傳媒發出傳真說:

「本刊星期六會發表文章,題為"安倍首相3億日圓遺產稅逃稅疑雲",是本刊採訪部歷幾個月追查所得...很多傳媒追問是否那篇報導引致安倍辭職,詳細內容將於本月15號出版的"週刊現代"刊登。」
大家一邊等待星期六,一邊猜誰是下屆首相。
(圖片: nhk新聞畫面)

Sunday, September 09, 2007

紅衫軍三十萬蠟燭陣


星期日到了台北,往凱達格蘭大道看紅衫軍集會,離遠已見雄壯的蠟燭陣。

那時只覺其壯觀,卻不知原來排了個不雅的「屁」字。我也支持反貪腐,可是除了這個字,其他字例如「恥」、「貪」、「反」等也可用吧,紅衫軍實在語不驚人誓不休呢。

蠟燭陣還有下文。半夜撤離後,在馬路留下太多難以清理的蠟油,清潔人員用洗街車、剷泥車,連路面的指示都剷走了,卻剷不走滲入石隙的蠟。

結果,為免翌日交通繁忙時間發生意外,巿政人員竟要漏夜重舖一次瀝青。

Friday, September 07, 2007

嫁人要嫁工資比你高3571.4元的


謝謝大家的支持! 讓我們轉一個話題,談談男婚女嫁。

今天讀到一篇有趣文章,分析女人為何要嫁個收入高的丈夫。數字是國內標準,未必適用於香港,但其理論值得香港的的待嫁女性參考。
------------------------------------------

嫁人要嫁工資比你高3571.4元的

總的來說,如果一個男人的工資不到妻子的兩倍,那麼他根本無法給其妻提供比單身時更好的物質條件  

這不是什麼奇談怪論,而是一個很多收入處於不上不下的尷尬境地的男人們或許羞於談論又或許還沒有意識到的事實。  

當然,這個理論只適用於收入大約是小康水平的身心都健康的男女,那些身體殘疾的,和十分不孝的特殊情況均不考慮在內。  

好,下面我們就來算一筆帳  

假設女方月收入是4000元,男方月收入是7000元(之所以作這樣的假設是因為用數字說明問題往往是最簡單而又最有效的方式) 。  

首先,我們必須明確,贍養父母是每個有良心的人必盡的義務,一個沒有道德問題的妻子是不會克扣丈夫孝敬父母的費用的,同理妻子孝敬父母的費用丈夫也無權不滿。而孝敬父母是要量力而行的,孝順的子女通常用每月給生活費的方式,而生活費給與的多少和子女的收入息息相關,每個月自己只能掙500的自然無法全部交給父母,而每個月收入十幾萬的如果只捨得給父母500就又太小氣了,因此,在贍養父母的生活費用上我們按子女收入的百分比來算,30%是個不過分的要求。  

因此,女方每月的淨收入成了4000-4000*0.3 = 2800元  

男方每月的淨收入成了7000-7000*0.3 = 4900元  

總收入7700元  

其次,正常的家庭是要撫育子女的,丁克的婚姻國內有,但不多,也不是我們這裏要討論的情況。而子女的撫養教育費用是驚人的。養個孩子究竟要花多少錢呢?引用一段文章2月12日,刊登在某媒體上的一份名為《孩子的經濟成本:轉型期的結構變化和優化》的調研報告指出,“從直接經濟成本看,0至16歲孩子的撫養總成本將達到25萬元左右;如估算到子女上高等院校的家庭支出,則高達48萬元;而估算30歲前的未婚不在讀子女的總成本,這一數字為49萬元。”ok,小康家庭的孩子是不可能不上學的,48萬元養到16歲實在太正常了,呵呵,還別提孩子生病啊,考試考不上要交贊助費啊,成績不夠理想要請家教等等。這樣每年大約在孩子身上要花3萬,平均到每個月就是至少2500元。大學研究生之類的更貴我們暫時不算,呵呵,如果算在內恐怕得升到至3000元了。  

因此,總收入 7700-2500 = 5200元  

然後,夫妻的財產是共有的,2個人共有5200元其實相當於每個人只有2600元。  

僅僅從物質水平看來,她的生活質量不僅沒有提高,反而是下降了  

好了,現在我可以看到,如果一個收入4000的女人和一個收入7000的男人結婚,她每個月的可支配物質條件是2600元。而如果這個女人獨身,她每個月可支配物質條件則是4000-4000*0.3 =2800元。僅僅從物質水平看來,她的生活質量不僅沒有提高,反而是下降了。  

再粗略計算一下,可以發現,丈夫只有至少收入7571.4元,他才能使妻子的支配物質條件達到和婚前一樣的2800元的標準。  

而當丈夫的收入在達到妻子的兩倍以後,也就是8000元啦,他才可以使妻子可支配物質條件達到2950元,僅僅比未婚狀況多出150元。  

因此,總的來說,如果一個男人的工資不到妻子的兩倍,那麼他根本無法給其妻提供比她單身時更好的物質條件。  

以上談論的僅僅還是純金錢,純物質條件,如果再把生活質量加進去則又是一番面貌,能體貼妻子和妻子共同擔家務共同教育孩子的好丈夫倒罷了,算是還有個溫情體貼分可以讓女人寬寬心。那些仗著自己多掙了一點錢就頤指氣使,把家務全部推給妻子,死也不為女人做飯,永遠也不會半夜起來照顧哭鬧的孩子總是讓妻子去勞累的,則在妻子本已經下降的生活質量上又添上了重重的一筆。  

女人生兒育女虧本了!  

因此,某些誣衊女子拜金的男人,請你們看清楚了,很多女人走入婚姻為男人養兒育女不僅沒有得到任何物質上的好處,反而是作出了巨大的犧牲,和這犧牲相比她們在出嫁前對於男子經濟上一點小小的要求根本是微不足道的。她們根本沒有拜金,真拜金的才不會結這麼個虧本的婚呢!

Wednesday, September 05, 2007

只能向你這麼說...

你讀報相信也看到最近的新聞,由於警方正在調查,我不便說詳情。
這幾天感謝大家的關心,也感謝警方的神速與高效。
同事的私隱與安全是最大考慮,其他一切如常,工作如常。

Saturday, September 01, 2007

北京,垂涎三尺


容我再談談剛完成的北京行。這次三家朋友一起,讓小孩子當小導遊,大人則找尋美食。

孩子們對北京名勝有了認識,我也對北京餐廳有了認識。以下是值得一去的餐廳:
1. 東來順: 北京巿海澱區頤和園路25號,010-62875962
2. 鼎鼎香(有個人小火鍋的涮羊肉店): 北京市東城區東直門外東中街14號樓一層,010-64172546
3. 莫斯科餐廳(俄國菜),西直門外大街135號 電話:68316677-2670 (環境優雅,但西餐水準一般)
4. 茶馬古道雲南餐廳:北京巿朝陽建國路88號SOHO現代城D座會所三樓,85804286
5. 大董烤鴨店:東城區東四十條甲22號南新倉國際大廈1-2樓(東四十條橋西南)電話: 010-51690329
6. 老北京炸醬麵大王(紅橋總店): 北京巿崇文區崇外大街西臨29號,訂餐電話:67056705. 67055678
7. 醉愛(杭州菜),北京巿海澱區中關村東路8號東升大廈二、三層,82527567, 82527568 (清華大學附近)